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都来了”、“给个面子”、“还是孩子”、“为了你好”、“习惯就好”、“大过节的”、“岁数大了”、“都不容易”……

5月7日,最新一期《向往的生活》中,黄磊总结出的中国人的八大原谅。

相信你在生活中都没少听过这些虽然素朴简单、但是极具杀伤力的词语——每每生活中出现问题,更多的时候家人朋友特别是老一辈的选择,并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选择原谅(当然,这也不失是一种解决之道)。

当然,中国人能原谅的可还不止这些,“八大原谅”只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八种经典场景。而每一种妥协背后,自然也有着人人都有、难以规避的心理弱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你被一个报团游的导游带到一个小破景点,或者是精心规划两个月的美好出游计划刚好赶上五一景区的人人人人人人人,虽然游赏体验是大打折扣,可是,“来都来了”,损失厌恶的心理让你很难当场回返,把之前付出的一切看作沉没成本。

当你鉴于种种现实考虑,决定拒绝朋友或者亲人的一些不尽合理的要求时,“给个面子”,便显现出了这句话背后的强盗逻辑。事实上,这真是是面子的问题吗?

“还是孩子”“岁数大了”,这些语录听起来就更耳熟能详了吧!可是,尊老爱幼就一定意味着要对各种熊孩子举动、抑或老年人的封建保守举动一味退让吗,在明知他们错了而且这种错误不该被轻易原谅的时候,指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否也是一种可行的解决途径呢?

而“为了你好”究竟是真的为你好,还是长辈在用自己也许已经不合时宜的价值观绑架你?“习惯就好”的背后,我们是否该多问一句,这种习惯是合理的吗?“大过节的”这样的万能理由,真的可以总把节日的仪式感当作现实问题的遮羞布吗?“都不容易”背后试图以共情唤起原谅的逻辑,是否是在强盗般的让你把同理心用在本不应该存在的地方?

为什么这些在传统中一以贯之的“原谅逻辑”,却在今天遭到了年轻人越来越多的反感与抵触?也许更多的人,正在厌烦被不合理不公正的人情逻辑或强盗逻辑所绑架、以各式各样的借口去逃避问题本身的存在,而是希望能够以更加公平有效的方式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那么,面对“八大原谅”,你的立场如何?

你又是否希望通过合情合理的方式,减少生活中“八大原谅”出现的频次,让自己的社交空间更加干净,让自己的内心舒畅起来?

其实,原谅是一种善意,不原谅也是一种合宜。该不原谅时,选择不原谅,也许对彼此来说,都是问题的更好出路。

而说到该不原谅就不原谅时,一位改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与文化史的巨匠便进到了小北的脑海中,他最终没有选择“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在“寂寞新文苑”中坚持“我以我血荐轩辕”,以笔为矛倾注满腔热忱。

他没有选择忍气吞声,而是向一切不合理开战,像地火般喷涌;他大笑,他歌唱,他以跨越时代的勇气质疑着明明不合理、却被认为是常规的种种,他怀着真诚而热切的爱在战火纷飞中笔耕不辍。

他就是鲁迅,一位无论何时何地重读总能给我们思想给养的大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鲁迅也是一位顶级的怼言大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盘盘,鲁迅是如何优雅且不带脏字的回怼的!

“来都来了”——

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鲁迅这样说道:“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所以下次,当你不想再在“来都来了”的无聊地方浪费更多的时间,那不妨,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时间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吧!

而在《论睁了眼看》一文中,鲁迅先生对于这一逃避现象的批评就更为狠辣了:“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即一天一天的堕落,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给个面子”——

当你下次再听到“给个面子”这句话时,也许你该想想,说出“给个面子”的朋友,真的给你面子了吗?如果他真的给你面子的话,又为什么会提出这样无理的要求呢?

所以如果遇到无理的要求,不妨学学鲁迅先生怼学衡派之——不给面子直接怼!在《估<学衡>》一文中,鲁迅在通篇嘲讽学衡派恪守旧规不知变通、是“拘迂的老先生,竟不知世故到这地步”之后,在结尾更是发出了史上最不给面子发言:“我所佩服诸公的只有一点,是这种东西也居然会有发表的勇气。”

而在《致徐懋庸》的书信中,鲁迅先生更是把这种通过友情来进行情感绑架的行为说到了极致:“忽用算盘,忽用苦求,也就是忽讲买卖,忽讲友情,只要有利于己的,什么方法都肯用,这正是流氓行为的模范标本。

再比如《且介亭杂文·说“面子”》中,鲁迅先生对于中国的“面子”文化就提出了更为深刻的反思:

“要面子”和“不要脸”实在也可以有很难分辨的时候。……中国人要“面子”,是好的,可惜的是这“面子”是“圆机活法”,善于变化,于是就和“不要脸”混起来了。

“还是孩子”——

对于不纵容熊孩子,鲁迅先生也有一套完整的说辞。在《热风·随感录二十五》中,鲁迅先生就耿直地说到:

“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虽然“人口众多”这一句话,很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而这许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这最后一句着实堪称经典,熊孩子可不能一直惯着啊,他们也是需要教育的,这并不是自己出气的行为,反而是真正对孩子负责的行为。而接下来,鲁迅先生更是有着深刻且认真的反思:

“最看不起女人的奥国人华宁该尔曾把女人分成两大类:一是’母妇’,一是’娼妇’。照这分法,男人便也可以分作’父男’和’嫖男’两类了。但这父男一类,却又可以分成两种:其一是孩子之父,其一是’人’之父。第一种只会生,不会教,还带点嫖男的气息。第二种是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一个完全的人。

“为了你好”——

不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很多人常常会打着“为了你好”的名义,来阻止你做一些本该天经地义的事情,当然,这种人在如今的网络用语中便常常被称为“圣母”。而对于这类人,鲁迅先生也有一套治他们的招数。在《且介亭附集·死》中,鲁迅先生便耿直地指出,这类打着“为了你好”实则损害你的应得利益的人,可必须得敬而远之啊:

“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习惯就好”——

“习惯就好”这样的社会传统PUA,其实底层逻辑在于,所谓的“习惯”是对的。可是现实就是,很多“习惯”并不能适应于当下的现实,如果再去一味坚持,反而是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的。在《呐喊·狂人日记》中鲁迅先生最后惊破历史长河的那一声“从来如此,便对么?”,便可以说是对这一语录的最好反击了。

当然鲁迅先生的经典语录何至于此,在《坟·春末闲谈》中,鲁迅先生便说:“猛兽是单独的,牛羊则结队;野牛的大队,就会排角成城以御强敌了,但拉开一匹,定只能牟牟地叫。”那么,你选择做哪一种?坚定自我的独行者,还是在随大流中埋没了精气神?而在《三闲集·无声的中国——二月十六日在香港青年会讲》一文中,鲁迅先生则给出了他的期望: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真,自然是不容易的。譬如态度,就不容易真,讲演时候就不是我的真态度,因为我对朋友,孩子说话时候的态度是不这样的。——但总可以说些较真的话,发些较真的声音。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大过节的”——

对于“大过节的”这类通过节日仪式感以及其他种种理由搪塞过去、而不解决问题的行为,《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也许便做出了最好的注解:掩盖过去的问题还是问题,而它存在在那里,只会随着时间日渐积累最终到不可解决的痛楚。

那么,为什么老一辈总是喜欢这么说呢?

同样是《三闲集·无声的中国》一文,鲁迅先生还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述,可谓是直指中国人的国民性:“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岁数大了”——

对于这一句原谅语录,其实我们都很难不原谅,毕竟,孝道是刻在中华文化骨子里的,也是我们每个人为人子女应尽的义务。但是问题随之产生,如果长辈的行为会对他们自己产生不好的影响,那我们是该以一句“岁数大了”轻轻地揭过去,还是想办法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呢?如果父母的行为存在不合理之处,我们又真的不能批评吗?

在鲁迅先生这里,前辈与晚辈的关系是更加民主平等的,作为父亲的可以和孩子要糖吃,而作为孩子一辈也可以看到父母的不足。在《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他便明确指出:

“他们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但祖父子孙,本来各各都只是生命的桥梁的一级,决不是固定不易的。现在的子,便是将来的父,也便是将来的祖。

既然父母子女的关系总归应当是平等的,那么父母又应该怎么做呢?鲁迅先生在下文就给出了解答:“便是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都不容易”——

“都不容易”这个托词,其实可能隐性的否认了每个人做好自己分内之事的合理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长所短,所以,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本该是题中应有之义,如果做不好,便也应该受到批评和鞭策。然而以一句“都不容易”搪塞过去,便是不能指点错误的理由,似乎便有些强盗逻辑了。

而在鲁迅先生看来,既然内行人有自己的专业性,那外行人也同样有指点的权力。在《热风·对于批评家的希望》中鲁迅先生是这样说的:“譬如厨子做菜,有人品评他坏,他固不应该将厨刀铁釜交给批评者,说道你试来做一碗好的看”。所以,在自己的内行事上,别拿“不容易”当借口,也许才是专业且敬业的精神。

说到这里,你是否会觉得鲁迅(周怼人)真可谓是逻辑清晰的治杠精一把好手呢?那么,也希望我们都能在面对不合理的“原谅”、不恰当的社交PUA时,都能有鲁迅先生一样的勇气与正直。最后,小北也在这里奉上非常喜欢的鲁迅先生的一段话,与诸位读者共勉: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End-

编辑:泽宇 黄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