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春,太平军攻下南京后,将其改名“天京”并定为太平天国都城。随后太平军一路继续“摧枯拉朽”拿下扬州城。此时李开芳和林凤祥原本是准备奉命镇守扬州的,但谁知很快就“有变”,一个月后洪秀全便一纸诏书将他们召回天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洪秀全突然变卦?原来当时在李秀成看来,在太平军所向披靡的情况下,不应该死守,而应该效仿朱元璋继续北伐!并一鼓作气直取“清廷京城”。因此,在李秀成的坚持下,洪秀全决定召回林凤祥和李开芳,共商北伐一事。

两万太平军精锐北伐,却在怀庆耽误了50多天!

毫无疑问,当时林凤祥和李开芳在太平军中威望极高。由他们两人一同率军北伐,洪秀全认为有很大胜算!不过,虽然当时太平军号称自己有百万大军,但其实真正能够打仗的兵力其实并不多。

最后大家商量来商量去,决定由林凤祥、李开芳和吉文一同率领两万多人开始北伐。虽然这两万人都是太平军中的“骨干精锐”广西兵,但区区这点兵力却从扬州出发,直奔大清京城而去,真的是不把大清放在眼里啊!

不过,在当时太平军高层看来,从金田起义开始,太平军兵力一直都中在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这样一路打到南京的,而且兵力也越滚越多。所以,当时他们很有信心:这两万人完全有能力拿下大清京城。

因为这支北伐队伍的目标是很明确的,所以北伐一开始,太平军就没在路上做过多停留,他们经过安徽河南,再渡过黄河,一路突入河北,最后一直打到了天津附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伐这一路上,太平军遇到的第一个难啃的骨头就是:河南怀庆府。1853年6月开始太平军进攻怀庆50多天,却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反而损耗了一部分精锐兵力,粮草和攻城器械也即将用尽。

虽然到天津时,太平军北伐兵力已经从两万人增加到四万人。但如今回头看来,北伐路上的这一次坚持进攻无疑犯下大错:太平军不仅耽误了行程,丧失了“速战”的主动权,还给了清军援军足够的调兵时间。

由于怀庆府的失败,太平军到达山东等地时已是秋冬之际,而北伐太平军将士又大多是南方人,他们根本就没有经历过北方的严寒,甚至连冬季衣服都没有准备。

北伐军打到静海后,面对清军围剿,由北伐变成南撤!最终“全军覆没”

不过,此时北伐军却没有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到了1853年9月27日时,太平军顺利拿下天津静海和独流镇后,北伐太平军上下又重新燃起一片“乐观”情绪:拿下清廷京城已经是指日可待。

但是清军一看太平军已经打到天津附近,情急之下他们就扒开了南运河大坝,用洪水先挡住了太平军兵锋。而北伐军在天津静海驻扎了下来后,局势已经越发对他们不利了!

天气已经逐渐变得“天寒地冻”,以南方人士为主的太平军渡水很困难,河面已经有冰出现,如果直接趟水的话,太平军将士“不知下身腿足全受冰锋划伤,甫行数日,血出沾衣”,甚是可怜!

而另一方面,清军各路援军已经陆续集结完毕,开始向太平军坚守的静海形成合围之势!太平军这边的援军迟迟没到,后方太平军的援军北上通道受阻!清军大量援兵就已经先来了。

于是,1854年初林凤祥、李开芳决定放弃静海,全军北伐开始变成南下撤退。但是在撤退过程中极不顺利!1855年3月北伐军被清军追至阜州, 吉文元战死,然后再退到连镇。

1855年3月,清朝蒙古王公率军总攻连镇,林凤祥、李开芳率领残兵坚持作战,终因力渐不支,北伐太平军最终败下阵来!最后林凤祥被俘,李开芳突围后在冯官屯也被俘,两位太平军悍将后来被押送至清廷京城处死,北伐军就此全军覆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太平天国北伐军这一路上,却涌现出了很多“宁死不屈”的英勇战斗事迹。虽然他们结局很悲惨,但是太平军将士们的战斗精神还是很令人钦佩的!尤其是最后时刻仅剩的那几百残兵,一直坚守孤镇和10万清军铁骑对峙,且战至最后一人,可谓悲壮至极!

分析

太平军北伐最终失败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但总体可以归类为以下几大原因:

一,清政府的重视程度有变化

从清政府这边来看,对于北伐军的重视程度前后是有很大变化的。两万太平军刚刚出发时,人家清廷皇帝根本也没当一回事,毕竟太平军北伐人数太少,沿途又有好几个省阻挡。

可是后来当北伐军打到天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天津可是北京的门户。如果天津沦陷的话,那么北京就真的危在旦夕了。于是,清廷那是把所有“家当”都拿出来对付北伐军了。

咸丰帝急命胜保为钦差大臣,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率军合力围剿北伐军。

二,太平军后勤方面“一团糟”

众所周知,孤军深入是兵家之大忌,至少取胜是要有一定先决条件的!首先这支部队必须具有擅长远程奔袭的作战能力,而且必须善于从敌人手中夺取物资来补充自己。

但是北伐军虽然是精锐之师,可是这两点其实都没有做到。另外他们北伐的目标应该很明确:是通过一次或几次快速打击消灭敌军有生力量,而不是沿途攻城夺地。但是他们却在怀庆府打了近两个月,让本就“捉襟见肘”的后勤更加艰难。

要知道太平军当时的主要根据地在南方,所以粮草补充成了北伐军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北伐军先前一直是以流动作战见长,后来他们在静海和独流驻扎下来后,所以迅速陷入到清军重兵的重围之中。

三,得不到当地民众的支持

北方民众的传统封建意识要比南方民众强,因此他们对太平军并没有多少“好感”。反倒各地的民众团练武装对太平军北伐牵制很大,另外清政府当时执行的“坚壁清野”政策也十分有效。

虽然在一些地区太平军也得到了一些农民武装的响应,但并没有形成“气候”,很快就被清军逐一消灭。由于得不到当地人的支撑,时值隆冬时太平军的军资就更加匮乏,又久等援军不至,处境自然变得日益艰难起来。

综合来说,太平军北伐“长途奔袭”京城有两大弊端:首先就是根基不稳定,将清军击溃后无法消灭,敌人可以很快重新集结,而自己却很难得到增援。其次,战事一旦出现不稳,就很容易被敌人的优势兵力重重包围!

结语

就这样,太平军北伐军其实从出发开始,如果不能“速战速决”,他们的日子就注定要“一天不如一天”。在“后无援军,脚无根据地”的情况下,面对僧格林沁和胜保率领的清军重兵围剿,北伐军逐渐变得不堪一击起来,最终走向了覆灭。

但是,不能说太平军这次北伐的策略是完全错误,只能说北伐太平军的战术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失误!毕竟,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肯定是不能只“死守天京”,向外发展才是长远之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当时要向外发展,只有向北和向西两条路。而洪秀全派出这两支力量,在西边和北边建立两个战略据点,牵制清军的有生力量其实是对的。如果北伐初期,他们不是一味地只想着“大清京城”,而是选择清军防守薄弱的地区先建立根据地,在站稳脚跟后,再和清军较量才是“上上策”。

如果这样的话,相信太平军肯定是不会失败的,至少不会败得这么惨!而太平军北伐目的一开始就直接“剑指”清廷京城,那大清皇帝还不得豁出“老命”来,不惜拿出所有“家底”和你拼个“鱼死网破”!

《历史杂谈驿站》图源网络,侵删!作者:二战靓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