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今天回望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我们感觉这只是清政府和日本打了一场海战,这场海战是一系列误会或者说失误造成的。最终因为没有做好准备,造成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然后整个清政府畏战,因此才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从这个角度来说,似乎这一场战争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果清政府不是马虎大意,而是提前做好准备,那么清政府未必会输给日本。同时,如果清政府不畏战,就算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依然和日军战斗到底,那么清政府也未必会输给日本。

从这个角度来说,似乎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日甲午战争)

那么,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这场战争,真的是一场很偶然的事件吗?如果清政府做好了准备,又或者清政府与日本战斗到底,最后会不会反败为胜呢?

我们先来看看,如果清政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能不能战胜日本。

从表面看来,清政府和日本几乎在同一个时刻,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产业革命,让国力变得强大起来。而清政府则通过洋务运动,似乎也出现了近代工业的雏形,国内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历史上也把这一段短暂发展的时光,称作是“同治中兴”。

当时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日军有着可怕的扩张计划,日本这个扩张计划就是先吞掉台湾,再吞掉朝鲜,接着吞掉满蒙,然后吞并整个中国,最终称霸亚洲,从而建立疆域庞大的“大东亚帝国”。虽然也有不少有识之士提醒清政府,日本野心不小。但是并没有引起清政府高层足够的重视。因此,当时清政府虽然在建设北洋水师,但是仅仅是李鸿章等少数大臣在努力。北洋水师从一开始装备就没有跟上,同时朝廷中的也由于派系斗争,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在建设过程中,受到多方掣肘。因此北洋水师不但装备没有到位,人才、经费等各方面也没有到位。

(北洋水师将领)

除了各方面没有到位,北洋水师更是并没有进行充分的战术演练。对于清政府来说,海军对于他们来说是第一次。之前一直只是陆军,虽然也和英法等列强打过几次仗,但也主要是陆军打海军。清朝军队在陆地上设置炮口,对准海面,与来犯的英法等海军作战。而这种单独建设海军,还是第一次。

正因为是第一次,因此清政府并没有看到战争危机,更没有进行充分的战术演练。没有经过充分的战术演练,装备、人才、经费各方面又没有到位,在和有充分战术演练,装备、人才、经费等各方面到位的日本作战,怎么可能打赢呢?

反过来说,如果清政府做好了相关的准备,他们在和日本的作战中,就应该是不会战败的。这也就是有人认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只是一个偶然事件的原因。

不过我认为,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当时清政府和日本作战,战败是必然的。这个必然,就是清政府根本不可能做好相关的准备。做不好这样的准备,自然也就打不赢日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鸿章)

为什么呢?这与清政府当时的整个政治制度和国家体制有莫大的关系。

日本当时不一样。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走上了工业革命的道路。由于走上了这个道路,就急需原材料、劳动力及海外市场。而日本国内本来地盘狭小,土地贫瘠,必须要向海外掠夺和拓展。因此才拼死就要往中国打。

清政府当时还是封建帝制,经济模式也还是农耕经济。这种政治模式和经济模式,注定了清朝喜欢的是自给自足,没有必要到海外去发展。虽然清朝也开始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也有工业的雏形。但是,一来只是工业的雏形,工业并没有发展起来。二来所谓的工业

也主

要是军工业,或者是一些贸易业。三来由于整个清朝的国土面积很大,资源也足够,人力也足够,市场也足够。因此根本不需要到海外去发展去开拓,更不需要去日本开拓。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北洋水师,实际上仅有的目的,就是应对海外危机,尤其是日本的危机。但是不少大臣,包括慈禧和光绪,都对日本能够给中国带来多大的危害,并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甚至还有一些瞧不上日本,觉得日本“不过尔尔”。还认为李鸿章之所以要发展北洋水师,只不过是为了发展自己的淮军势力。当然就要在朝中反对他了。北洋水师因此是肯定得不到足够重视,肯定是发展不起来的。发展不起来,因此输给日本就是必然的。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