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公众号“心理相先生”,作者相先生,心理咨询师,付费专栏作者。

心理咨询师总是在苦口婆心地建议来访者,告诉他们,要和活生生的人打交道,不要沉溺于手机,因为和真实的人互动、建立关系,是写在我们的基因里的基本需求。

短期内我们是改变不了的,没有真实的,面对面的关系的滋养,各种心理问题就会找上门来,比如空虚、寂寞、抑郁和焦虑等。

手机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便利,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它也加剧了有些人的问题,性格方面的问题。

在手机没有出现之前,有些人会被推着走入关系,现实的关系会重新塑造他们的性格,让他们原本僵硬的性格变得灵活,让他们与人相处的关系模式变得丰富和多样。

但是手机的出现,让这些人有了充足的理由不去走入现实的关系,不和真实的人互动,因此他们的心理问题便难以改变,他们的性格问题就会一直存在。

越是没有安全感的人,越喜欢玩手机,这一点很明显,而没有安全感,它就是一个很常见的性格问题。

本质上人是需要别人建立关系,建立连接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基因里都留存着丛林时代的记忆,我们需要和别人紧密协作,才能抵御危险,我们需要和别人亲密,我们才能把基因传递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我们的身体总有力量,会把我们推向关系,可是手机的出现,弱化了这一点,我们通过手机也可以和别人建立连接,部分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对于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而言,这是他乐于看见的,他终于不用走出家门,去到一个范围更大的,会让自己失控的空间里去了。

有一个来访者(心理咨询中心的求助者),他告诉咨询师,他是一个非常内向,非常宅的人,特别怕到社交场合,因为他觉得自己不会说话,一说话就紧张、脸红,现在有了手机,“躲”在手机后面,跟别人说话容易多了。

显而易见,他自己都能意识到这个问题,他是“躲”在手机后面,手机给了他一定的安全感,他的这种心理和行为在心理咨询中很常见。

和真实的人交往、互动,没有安全感的人容易感到失控,但是和手机打交道,可以给自己足够的掌控感。

毕竟手机屏幕上的任何变动,都要由自己来用手来操控,这可以给自己足够的掌控感,掌控感它就是一种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的人,也容易去察言观色,去猜测别人,但是在手机上,即可以满足自己和别人连接的需求,知道外界发生了什么,也用不着去太顾及别人的脸色,这样他就感到轻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喜欢玩手机的人,往往是缺乏自控力的,缺乏自控力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性格问题,我经常说,自控力就是延迟满足的能力,没有自控力,就是没有延迟满足的能力。

而缺乏延迟满足的能力,按照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说法,说明他早年间的养育出了问题,具体就是他在婴儿期的时候,没有得到母亲的及时照料,因此他很难相信等待。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小婴儿在饥饿地哭泣,但是他的母亲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及时出现,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那么这个婴儿在身体上、心理上都会留下创伤。

他会觉得母亲是不可信任的,自己是不好的,是不被爱的,这些心理反应会进入他的潜意识,成为他心理素质的组成部分,表现在他的自控力、耐心、安全感等方面。

因此长大后,他对于等待是没有耐心的,他对自己一个人存在是充满了恐惧的,他会特别容易抑郁和焦虑,他无法忍受孤独,他需要在手机上寻找,看看外面发生了什么。

有一个很典型的心理咨询案例可以佐证这一点,来访者李强(化名),他特别能玩手机,时刻手机不离身,吃哪怕是吃饭的时候,上厕所的时候,他都要看手机。

他说他特别怕安静下来,一个人的时候,他觉得很孤独,很焦虑,所以他在洗漱的时候,会听音乐、音频,在做家务的时候,会听音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像时时刻刻,他都不允许自己和外界没有连接,让自己处在一个寂静的时间段,但他在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很不好,他没有什么朋友,也没有什么兴趣爱好。

如果按照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说法,他这是时刻在找寻,就像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找妈妈一样,而他的幼年时期的经历,就是经常被忽视,没有被及时照料,因此他缺乏延迟满足的能力,他没有自控力。

直接改变自己的性格,这是困难的,没有一个具体的操作方案,但是放下手机,去和真实的人去互动,这是肉眼可见的,这是可以执行的。

特别喜欢玩手机的人,他会明显地回避社交,那如果你要跟这样的人建立亲密关系,和他们走得近一下,这会很困难。

有一个来访者,是一位已婚女性,她告诉我,她的丈夫特别能玩手机,性格也有点孤僻,人际关系很不好。

没有结婚的时候,他觉得这个人老实,也许是自己了解的不够,现在结婚了,她觉得自己过得很不开心,早知道他是这样的性格,就远离他了。

我们在题目上说,太喜欢玩手机的人要远离,这其实是一个有点戏谑的话,如果我们身边的亲人真的有人特别喜欢玩手机,我们是不能选择离开他的,但是我们可以帮助他改变。

具体就是先让他放下手机,与此同时提供消耗他时间的方式,比如帮助他培养兴趣爱好,这个兴趣爱好最好是需要走出家门的,是户外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前面的内容里面,我们说过,太喜欢玩手机的人,本质上是没有安全感,因此“躲”在手机后面。

让他去户外和真实的人和事打交道,他就会形成新经验,他的潜意识就会明白,原来这样做,会有比玩手机更好的感觉,原来自己之前的顾虑并没有发生。

经常这样做,他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就会随之发生改变,后面他自己就会主动去外面的世界去和真实的人和事打交道了。

好了,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论述的“太喜欢玩着手机的人,往往是性格有问题,这样的人要远离”的内容,下面我们再简单总结一下:

太喜欢玩着手机的人,往往是性格有问题,这样的人要远离:

1、太喜欢玩手机的人,往往缺乏安全感,因此才不愿意走出门去社交,但是出于人性的基本需求,又不得不和别人产生连结、建立关系。

而手机既可以满足部分社交的需求,又可以给人一种控制感,控制感就是安全感,所以他才沉溺于手机。

2、太喜欢玩手机的人,往往没有自控力,自控力就是延迟满足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的人,按照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解释,是因为在婴幼儿时期,没有得到母亲的及时照料。

而幼年时期,和母亲的关系,是一个人长大后与其他人和事,建立关系的基础,所以在幼年时期总是被忽视,没有被及时照料过的人,可能会做事情的时候没有耐心,没有自控力,对别人难以信任,缺乏安全感。

3、改变玩手机的习惯,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问题,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问题,没有抓手,难以执行,那不妨就从放下手机,走入现实的关系中入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到现实的关系中,和活生生的人打交道,去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去做事情,慢慢地一个人的性格就会发生改变,我不能保证立马就见效,但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好了,以上就是我们心理学专栏《活出自己的心理学大课100讲》本节课的内容,下一节再见!

如果大家还想进一步学习这类心理学,或者对于上面涉及到的内容有疑问,可以查看心理学专栏《活出自己的心理学大课100讲》,下一节我们再见!
如果需要查看专栏,可以在头条或者百度搜索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