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资本过剩导致的去工业化,另一方面是互联网资本对大量工作岗位的淘汰,最终产生大量低层次的工作岗位。

诚实地说出来就完了,为什么要包装成“劳动力大转移”?

有人说“送货月收入过万”,我就服了。

大家总叫过外卖吧?就算没叫过你总见过外卖哥在饭店门口坐电瓶车等订单吗?递支烟跟人家聊天问问工资不行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超过一万元的工资,每天必须送70-80个的单,“冬11夏12”每天的工作时间差不多。

新手快递哥一般一天才二三十。并且前800到1000单是一个价格,后面每增加一个数量级就可以增加这批订单的佣金。所以要想赚得多,一定要保持高频出勤率。

众包自由度更大,专业外卖哥基本工资2000,但也有最低要求。而且无论众包还是专职,核心都要靠疯狂递送来支撑数据,保证系统的惯性。

所以特别害怕差评和旷工。住宿和电瓶车自己负责,没有劳动合同,和外卖平台没有劳动关系。一旦发生事故,平台基本上就跑了。

所以这个行业没有有效的积累,看不到学习和未来,只能看到膝盖积液,但谁有一点点选择都会不作。

这样算下来“月入过万”的外卖哥能做到多少?

说是“百万骑手”,真正活跃的骑手在六百万左右,全职骑手应该在四五百万左右。

在疫情特殊情况下,但也就是扩大了50万左右的有效岗位。而且这一波扩张其实消耗的是未来的增长,因为一二线外卖市场已经饱和,所以为了保持高的订货量,下一步就是死里搞社区。

只有一二线城市有高价送货佣金,五六块;其他中小城市有单正常一块钱,已经卷起来了。

其实在下层生产线工作的收入也是平均的,包括吃住四五千,也是每天十一两个小时机械地重复几个动作。不必送外卖强,除了没有风,没有太阳,没有交通隐患。

但是送外卖真的是一条很窄的路,真的没有任何技术积累的可能。我见过苦力成为工程师,女工融入线长,但我没见过外卖工人成为站长。

平台把你的劳动拆到了纯肌肉记忆的程度,你没有机会参与一条生产线、监督、出货,因为数据系统都做了。从生产的角度来看,高度自动化、算法化、实时化的互联网意味着“去人性化”,减少了人们的参与。

生产行动中的“非人化”还是小事,最麻烦的是生产决策中的“非人化”,实际上消除了参与者的学习可能性,真正做到了“人依附于机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人跳槽到这个领域就业是低层次就业的标准标志,没必要用花言巧语来弥补。

其实早些年的“互联网+”中,各互联网巨头都在吹嘘自己创造了多少就业岗位,避免谈论自己创造的就业岗位质量和淘汰的就业岗位数量。

但这些论点不应被引入严肃的讨论。科技进步会淘汰一些工作岗位;数据越标准化,生产越实时,淘汰的人为因素就越多;升级完成前会有劳动力转移的压力。

年纪大了很难跳槽,低层次就业是缺乏社会保障,我们的劳动保险制度和职业教育制度比较混乱。

互联网及相关高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增量,但这些增量不足以弥补其野蛮增长的成本(至少在分配体系中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