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锐/文

当我再回想起这篇稿时,新冠疫情最令人恐怖的时刻已经在记忆里模糊。我忘记了前因后果,只记得除夕夜赶回家的路上,牵着朋友手拍了张照片,半开玩笑地问“我们会死吗”?那个夜里,网络上刷屏的终于不是调侃春晚有多难笑,是武汉的医生护士在哭。

而在当时,2020年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公布的时候,我们的情绪正在逐渐恢复到往常,新冠疫情的蝴蝶效应还在展示它的威力,海外疫情处于“围观中国”的状态。参与这篇报道,在这样的背景下给我的第一个感受是重新理解“开放”这个词,从前我觉得它是那么的官方和遥远。

之于海南,中改院的迟福林是这样说的,海南什么时候开放的步伐快、力度大,什么时候发展就快;什么时候开放步伐缓、力度小,什么时候海南发展就慢。他反复提到,海南自由贸易港不是优惠政策而是体制突破,以及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时刻展示中国进一步开放的坚定态度。

但在过去一年,对于我而言,那些欢喜着接受采访,又或者满眼尽是惆怅不愿接受采访人和企业,活生生地站在这个词下面,尤其是我所身处的珠三角,或者说粤港澳大湾区,被这个词深深的牵动着。这里面,有我的朋友和她的家人,有我的老乡和他的工人,甚至还有我的父母、亲人。我和他们一样,一直都普普通通地活着。而就是为了这样普普通通地活着,竟有这样夸张的血脉相通。

开放,这个词当然不只属于海南,海南也不仅于此。过去,在我的印象里,海南只有“东北四省”和三亚的海。多数受访者对我表达了对于海南自贸港的不看好,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拿它与深圳、上海,与香港、与新加坡,或者普吉岛、巴厘岛去比,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戏虐。

没错,海南的争议在,问题也一次次被细数,我自认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判断。但坦白说,我从心里是好奇的,就像曾经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概念被质疑时,海南自贸港会怎么样呢?当我今天一日之内,穿梭在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时;当我坐在广州前往深圳的高铁上,听着隔壁的男士在电话里说“哥,现在缺芯片啊,靠你了”时;当我在珠海见到从海外归来的新材料行业创业者,在周围还是荒地的园区搞研究时;当我在惠州看到华星光电四个字的亮光,在深夜里照一条街道透亮时;当企业负责人焦头烂额拒绝采访,理由是太忙了时,我的内心是充满希望和热忱的。唯一让我感到焦虑和抱歉的是,总是觉得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充分了解、去走得更近,才能不辜负发生的这一切或大或小的改变。

(作者为经济观察报记者)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张锐经济观察报记者

广州采访部记者
关注华南制造业领域,包括食品、纺织、家具、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等。
联系邮箱:zhangrui@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