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中华文化之瑰宝。它具有独特的技击性和健身性,同时还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冷兵器时代,太极拳与其它武术一样技击性是主要属性,一切思维都是围绕着如何战胜对手,所区别的太极拳是专门研究以弱胜强的技击术。弱者胜强者,了不起的命题!细想来似乎不可能,可是太极拳让它变成了可能,所以,太极拳是一种智慧,唯有智慧才能创造奇迹。

当今社会以追求和谐、健康、幸福为主题。太极拳在保持独特技击性的前提下,健身性和艺术观赏性逐渐成为主流。笔者在基层做太极拳的普及工作,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习练太极拳的目的是为了健身。只要一提起太极拳,无论练不练的,也不管对太极拳懂多少的,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告诉你:太极拳对健身好,修身养性。

看来太极拳的口碑不错,我们太极拳人深感自豪,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静下心来反思:是不是参加太极拳运动的人都达到健身、修身养性的目的呢?不是。在太极拳习练队伍当中有不小的一部分人健身效果不明显,有的伤害了身体,加速身体某些器官的衰老。

那么,是不是太极拳名不符实呢?不是。问题在于练习者对太极拳的认识不清,理解不透,做法不当。

其一,许多太极拳练习者从事太极拳运动的目的不明确。

虽然大多数练习者认为自己是以健身为目的参加太极拳运动,但有不少身体条件不太好的人热衷于参加各种各样的太极拳竞赛。比赛很容易让人心气不平,消耗精力体力,甚至伤筋动骨,尤其年长者。体育分为:竞技体育、健身体育、休闲体育三大类。竞技体育是以更高、更快、更强为宗旨,要挑战身体的极限。健身体育以有益于身心健康为目的,奉行合理适量的运动原则。

还有一些五、六十岁以上的人,口头上总是挂着年纪大了当以健身为目的,可心中却立志修练太极技击上层功夫,只要告诉他能出功夫的办法,吃什么苦都不怕。他们的勇气让人敬佩。但要知道,老不学艺,出功夫要趁年少。人的生命规律,五、六十岁已经进入生命衰退期,如何长功夫?不适量的运动只会加速生命的衰老进程。

其二,不正确的练拳方法导致健身效果不佳,甚至负作用大,破坏太极的好名声。

因为目的不明确而采取不正确的练拳方法。参加比赛,选择竞赛套路,注重外型拳架的规范和一些拿分的高难动作,重太极之形骸,不重太极之神气。因此,易横气填胸,不能敛气入骨,气沉丹田。年长而又想出功夫的人往往比年青人还要刻苦,有时间,什么事都不做了,一心练拳。遵照古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每天练拳数小时,打拳十余遍,甚至更多,这样下去不利健康。

有的人确实想健身而学习太极拳,不知从哪里下手。有自己买书买碟自学的;有到公园晨练跟着比划的;有寻师不明误入门经的。这样无明师指点自然离太极拳远了,想健身而无收获,劳而无功。往往错误的练法还会伤害身体,得不偿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如何习练太极拳才能更好的健身呢?

一、找准路子,认识太极拳,走进太极之门

常言道:入门指引须口授。要走进太极拳之门必须找对引路人。如果说明师指点,益友砌磋,勤学苦练是学好太极拳的三大关键。那么,找明师就是学习太极拳的起点。找老师千万不可马虎,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些太极拳的基本常识及老一辈太极拳家的故事、图片、影碟资料,然后多听、多看、多比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寻找最好的老师。好老师必须具备较好的武德修养,为人和气、心胸开阔;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太极拳理论水平,说理明白透彻,有较强的演示和动手能力。当然条件允许最好到太极拳发展水平高的地方寻找名师指导。

有了好的开端,就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坚持习练下去。身体向良性方向变化,最终由弱变强,是长期合理运动的结果。坚持习练太极拳除了自我的毅力外,要注意给自己营造好的外部环境,其中益友尤为重要。三、五个志同道合者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共同前进。

二、选择适合自己的有益于健身的太极拳门类作为学习内容

不是所有的太极拳都适合健身运动。比如有些传统太极拳,从技击角度出发练法极其严格和讲究,低势盘架、纵跳发力、跌扑翻转等。这些太极拳架及练法就不适合选为健身锻炼而用。还有竞赛套路,以竞赛为目的,也不适合健身锻炼。

我们可以选择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杨式、吴式、孙式、武式太极拳等相对柔化的传统太极拳式作为健身为目的的太极拳习练内容。在选择太极拳时,还要注意根据自己的基础、年龄条件和兴趣爱好来选择。尽量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格流派学习,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掌握得快、记得牢、坚持得好、研究得深。

三、打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

太极拳典籍甚多、拳理精深。每位习练者不可能也不需要都十分精通,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太极拳的基础理论、健身养身的基本原理、习练的基本原则和正确方法。

(一)无极生太级,练拳须从无极始。著名太极拳家冯志强老先生指出:先练无极后成太极、不入无极圈难成太极图;求无极的方法就是静站、久站无极桩。我们大部分太极拳爱好者,只练习拳架,不练习功法,可能永远是太极拳门外汉,健身效果有限。古语说得好,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二)太极拳的理论、拳法及系统的训练方法是一个十分完整的体系。拳理论述繁多,但理唯一贯,拳法及训练方法各流派有所不同,但大致都包括入门桩功、基础功法、拳架、推手、散手等几大部分。要想掌握太极拳的健身方法达到理想的健身效果,仅仅走走拳架是远远够的,除了散手无需考虑,前面的步骤是不能少的。桩功、基础功法是拳架的基础,拳架是桩功和基础功法的升华,是活桩。推手是检验拳架拳理正确与否的标准。

(三)太极拳是“性命双修”之学,乾坤大道。太极拳的功法、拳法、技击法都属“命功”范畴,太极拳另一重要部分是修炼德性。没有高尚的情操、平和的心态,就不能达到太极太和的高级境界。对以健身为目的的习练者,如果不能调整心理平衡,心胸狭隘、性情孤僻、易燥易恕,即使练拳十分刻苦,终将徒劳无功。

冯志强老先生提出太极拳锻炼要:养练结合,以养为主。冯老先生的“养拳”内涵十分丰富,我们以健身为目的的爱好者仅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安排运动量。根据年龄、体质、工作性质及四季气候变化安排运动时间、数量、强度。运动适量与否的标准:是否身体各部位舒适、精力充沛。同时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与均衡的营养。

2、静心慢练为养。心静才能神宁,神宁才能身松,松静自然气血才能通畅。七情六欲直接影响五脏六腑的机能,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名利之争是造成心理失衡的主要因素。只要淡泊名利、抑制情欲,才能逐渐做到心静。不仅如此,更要多行善事,积功积德方能真正达到心静神安。慢练才能用心体会身体内部细微的运动与变化规律,感受周身气血流通和筋骨皮肉协调运动的舒适快乐,达到身心俱练的目的。

3、自然顺畅,轻松快乐。太极是乾坤大道、道法自然。太极拳运动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天地人合的原则基础上,一切自然流露,自然运行,自然合道。它所有的做法应该让人心静身松,神清气爽,轻松快乐。因此,我们可以分辨出太极拳运动中习练方法的对错真伪。譬如:蹲在同一个高度打拳是错误的做法。因为人的膝关节生来就是能屈能伸的,限制它的屈伸运动,保持固定的角度是违背人体规律的,必然会造成关节损伤。太极拳的创造者是依照人体规律和体用需要创编的拳术,不是蹲在同一高度演练的好的。

冯志强老先生指出:太极拳是运动,不是劳动。宗师的教诲,让人深思。

四、要保证太极拳运动的健身效果,还必须注意以下误区。

1、贪多之病。有相当多的太极拳习练者,几年中便学会十几路拳式,加上刀、剑、扇、球等器械,这些人往往兼练木兰拳、舞蹈、健身操。完全一个健身运动“百科全书”。也有陈、杨、吴、武、孙、武当、赵堡太极拳样样都练的。

学练这么多的东西,怎么记住?怎么知味?怎么感受?于是拳不象拳,操不象操,舞不象舞,纯粹瞎忙!贪多之病要不得。要知道,只有抓住太极拳的正味,才能用意炼气,做到意气神形的高度统一,得太极健身养生之精髓。

2、好赛之病。必要的参赛,有利于提高太极拳技术,推动太极拳运动的发展。但少数有常参赛的人,获得一些成绩,自以为方圆百里数第一。平时打拳总是挺胸收腹、顶头瞪眼、神气十足,一副优胜者的模样,殊不知已经是心浮气燥,横气填胸,硬挺僵直,离太极拳本质越来越远了。更让人担忧的是:这些人的“版本”常常传播开去影响众多的人。

笔者提议:要少组织各类比赛,多组织太极拳经验交流大会、学术研讨会等有益于太极拳健康发展的活动,风气正了,好赛之病可除。

3、求速之病。太极拳好,相见恨晚,见人松静沉着,舒展大方,神形合一的太极拳演练,希望自己短时间内做到。于是,找捷径,寻密诀,一时间披星戴月、苦练冬夏,然而数年数月没有如愿就心灰意冷。还有一些人身体坏透了,把太极拳当救命丹药,急急切切的学,匆匆忙忙地练,天天盼着奇迹发生。世间有奇迹,但决非一朝一夕之功。

求速之病,不能让人平心静气地习练太极拳,常让人半途而废。太极十年不出门。太极拳修炼是终生的事,要靠静心慢练、内外兼修而得来的。欲速则不达。

总之,要想受益于太极拳运动,达到健身养生之目的,就要认清太极拳的实质,掌握太极拳运动的规律,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修炼下去。

以上是笔者作为基层太极拳爱好者和传播者的一些思考和体会,观点及表达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