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如今很多人的保险意识比前些年提高了很多,但是从老王这几年跟大量的客户交流中发现,还是会有一些不太愿意跟你提保险这事儿,甚至是认为“保险是骗人”的客户,那么,这些人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呢?

据老王统计,其实这些人当中很多是对于保险不太熟悉的,只是从自己比较信任的人嘴里听到了一些关于保险行业的负面消息,就直接否定了一个行业;还有些是短暂地进入过保险公司工作的,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而选择离职的,其实这类人也仅仅只是了解到了一些保险的皮毛,也可以归为对保险不太熟悉这一类来看待。

从心理学上讲,在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中,会对于不了解的事物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因为他们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坑,水有多深,所以便会采取这种保守的做法,尽量不去碰触,以保护自身的安全。其实,如果客观地、深入地了解到了保险的机制和原理,我想所有人都会明白它无比强大的作用,有关这个话题的文章在老王之前的这篇文章中已经写得很详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看。

那么,为什么保险那么好,还会有一些人不愿意谈论保险话题呢?今天老王就跟大家,客观地分析一下究竟这个行业是有什么问题,才让我们如此的不待见、看不上?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

有些人不愿意谈保险,其实不是他们觉得保险不好,而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人类的本性,所有的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对于美好的事物,都是心向往之,但是反观保险,往往碰触地都是“生、老、病、死”这些我们最不愿意提及的话题,好端端地,与一个人谈论这些问题,如果不是这个人有急切的保险需求,往往会破坏了当时愉快的谈话气氛,所以,在这个时候,人们通常都会采取回避、不对面对的鸵鸟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尤其是家里有些老人,甚至还觉得买保险不吉利,不买保险不是也活得好好的吗?每当听到这些话,老王心里还是很无奈的,因为买不买保险,与生不生病,是没任何关联的,按这些老人的说法,医院里的人难道都是买了保险才生的病吗?而老王看到更多的却是,医院里躺着大量没有商业保险的患者,倘若这个时候问问他们要不要购买一份商业保险,可以报销住院的花费,我想没有人是会拒绝的,但是,这个时候却已经晚了,因为:保险是事前的未雨绸缪,而不是事后的亡羊补牢。

保险代理人的推销行为让人反感

保险需求是一种隐形需求,它不同于普通商品买过之后就能体验,而保险购买之后无法立即体验,只是买了一本合同而已,它的价值并不是在购买之后发生的,所以并非所有人都会认同它的价值,并产生迫切地保险需求,比如有些人,目前是没有保险需求的,也没发觉保险的重要性,本来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老王在没成为一名爸爸之前,也不觉得保险有什么重要的,所以,如果那个时候有人跟我谈论保险,我自然是会回避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代理人跟一个没有保险需求的客户谈保险,两个人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面,成交起来肯定十分困难。但是,问题往往就坏在了一部分急功近利的保险代理人身上,这部分保险代理人迫于公司每个月的考核压力,急于出单,为了让自己已经瞄准的客户快速成交,就采取了一些所谓的“销售套路”,使得本身这些对保险暂时不感兴趣的客户被动的、甚至是被迫的出于一种“人情”而购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倘若有客户暂时不愿意购买,这部分保险代理人就赖在客户家里不走,或是三天两头的往家里跑,其实已经对客户的家庭生活造成了打扰,而这些销售套路,还被某些保险公司奉为万能的签单利器,老王就亲耳听到过有些销售团队的经理告诉下面的业务人员“他不签你不会在他们家不走啊,干保险一定要豁得出去!”

另外,还有一句经典的顺口溜,也在代理人团队中广为流传:”每日一访,就地阵亡; 每日两访,摇摇晃晃; 每日三访,还算正常; 每日四访,有车有房; 每日五访,黄金万两; 每日六访,迈向辉煌! ”,可想而知,一味地灌输这些简单粗暴的销售意识,导致了代理人的销售方式越走越偏,对客户的骚扰没完没了,很多客户都跟老王反映过,其实自己不是不想买保险,而是被之前的代理人不断的纠缠,就干脆暂时放弃了买的念头,而遇到了老王这种比较佛系,不爱催促的保险销售,觉得特别新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在这种环境下熏陶出来的销售精英们,在盯上准客户的时候,是怎么一种“无畏”的勇气,而在这种情形下,一些顶不住代理人不断催促的客户,稀里糊涂地就签了单子,不要说当时仔仔细细地看保险条款了,有些客户甚至是抱着花钱打发走人的心态签的字,那么日后产生对保险厌烦的的情绪,也就实属正常了。

被保险销售误导过产生阴影

几乎每位见到老王的客户,跟老王叙述他们之前买险经历的时候,老王都会从他们那里听到一些各式各样的销售误导,这种情况在保险行业屡见不鲜,近日,国家银保监会官网发布了《关于2020年第二季度保险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在《通报》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排在前10的保险公司的销售纠纷投诉量都是同比增长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这些销售纠纷也不一定都存在着销售误导,也可能是客户自身的原因,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目前这个行业存在的种种问题,比如“买保险等于存钱”、“到期返还保费,相当于免费赠送保险”、“收益超XX点“等等,这些统统都是其销售误导,并不符合保险的本质。

比如上面那个“免费送保险”的说法,其实稍微思考一下,天底下都不可能存在什么免费的午餐,因为但凡是保险产品,一定是有保障成本的,而你的保费有一部分就是用于支付保障成本,这和你买其他商品是完全一样的概念,保费是被消费掉了,只是保险公司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搞了一个返还保费的噱头,让你缴纳远远大于保障成本的保费,用你多交的保费产生的收益冲抵了这部分保障成本,最后把本金返还给了你,看似是免费送了保障,其实是多缴了很多保费,吃亏的还是客户本身,而且用“免费”这种方式解释保险产品,会让客户产生很多误解,对于后续的保险理赔也会产生大量的纠纷。

还有夸大理财类保险收益的做法,更是不可取,客户签单的时候是出于对销售人员的信任,一旦客户明白过来这个产品的收益并非有预期的那么高时,大多数会采取退保行为,不愿意再交,而客户退保又会损失已交的保费,客户便处在了一个两难的境地,退了不甘心,不退又闹心,一次这样的事件发生,就足以让一个家庭失去对保险的信心,从而对保险产生抵触情绪,所以这些说法都是国家银保监会明令禁止的。

理赔不顺导致客户误解

如果客户当时签单的时候就已经并非心甘情愿,那么在出险理赔的时候,再遭遇保险公司的拒赔,我想换做是老王自己,也会一顿痛骂保险,其实理赔不顺,往往是跟销售误导有着必然联系的。

代理人为了签单,给予了客户过高的期望,只是一味地说“这也能保,那也能保”,其实,保险是有严谨的理赔责任的,责任内的可以保,责任之外的是不能保,也不会理赔的,部分代理人在销售的时候为了快速达成成交,往往忽略了销售环节的告知义务,并未给客户讲明这个保险的免责内容,使得客户对保险责任产生过高的期待,逐渐地,这种现象发生地多了,就形成了现在流行地一句口头禅“保险就两个不赔,这也不赔,那也不赔”

比如某公司的一年期的医疗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脊椎疾病是不赔付的,女性生殖器系统疾病是按比例赔付的,而不同的产品,责任可能就不太一样;另外,医疗险产品是有等待期的,在等待期内出险是不予理赔的,其目的就是为了防范带病投保事件的发生,而不同的医疗险等待期也长短不一,有些30天,有些90天,这些都是有白纸黑字写在合同里的,一旦发生理赔,保险公司是定然按照以上合同条款去处理理赔的。

另外,在保险公司拒赔的案例中,数量最多的原因是客户未如实告知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所导致的保险公司拒赔。而提醒客户进行如实告知,是代理人不可推卸的义务,但是老王看到的现实的情况是,太多的代理人担心身体有异常的客户如实告知会影响投保,甚至帮助客户进行隐瞒,引导客户不做健康告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在你的身边有一些代理人告诉了你如实告知的重要性,那么,祝贺你,无论这位代理人专业知识是否扎实,起码你碰到了一位有责任心的代理人,让你在投保的环节没有走错路,不至于影响日后的理赔。

如果你没有碰到,其实也算正常,因为这样购买起来非常顺利,代理人不用担心丢单的风险,毕竟在客户出险的时候,这位代理人可能早就不在这个行业里待了,到那个时候,我们也只能感叹一句,保险就是“这也不赔,那也不赔。”

其实说了那么多,老王着重强调的就是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的问题。

因为保险并不是没有价值,相反,它是现代人用来转移风险损失的最有利的工具,没有任何金融产品可以替代它的作用,而现在,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但是,与选哪个公司,哪个产品相比,更让所有购买者费神的却是:“我该选择哪个保险销售人员呢?”,相比公司与产品,最重要的还是销售人员的选择,一个好的业务员不但可以为你讲清楚保险内容,还会给你一个完善、顺畅的购买体验,甚至会成为可以为你终身服务的朋友。

在传统保险公司里,存在着很多行业的弊端,导致人员流失非常严重,通常都是三五个月内收割一波韭菜后就离开了这个行业,而老王就遇到过被误导,然后再退保的糟心事。

最后,老王要说的是,无论任何事情,其实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我们自己。在购买保险的时候,我们自己要简单看看合同,对于发现的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胆的询问,无论是代理人还是经纪人,都有优秀的也都有低劣的,不要轻信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任何话都需要有理有据,为什么是这样最好让他(她)说出个一二三来,这样才是最大程度地保护我们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