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高层定调喊话“大宗商品不具备长期上涨的基础”

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复苏带来了成本层面的负面影响。近期,监管层对大宗商品涨价的关注度逐渐提高,此前发改委表示我国大宗商品不具备长期上涨基础,能源局也表示我国能源供应不会出问题。

由此,我们基本可以看出,国家层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复杂经济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宏观意向。这将抑制部分商品价格涨幅过快、过高、过热的投机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需要注意的是:

从国家层面出发,喊话只是提醒,并不具备太强约束力,但是在向市场提前打预防针,因为我们特色的市场经济形式是不做过多的宏观调控的直接干预。

之后通常采取政策措施,直接进行指导调控,这主要对国有控制力强的产业起直接作用,比如钢铁、煤炭、能源,市场对政策的反馈更加敏感、直接和深度。近期的动力煤就是最好的例证,以跌停的方式向高层表态“不在过分投机”!

最有效的就是直接干预,尤其是在农产品板块,通过收储、拍储行为直接调控市场商品供需,引导商品价格修正。

所以,从目前我国国内大宗商品价格过热的表现来看,政府态度尚处于喊话提醒层面,部分商品开始采取政策措施,比如钢铁行业受“碳中和”政策的影响开始逐渐深化,塑料行业也受“限塑令”的持续影响。但随着商品供需矛盾的缓解和经济的恢复,过热的投机性供需会被逐渐深化的政策调控所挤压。

因为,目前我国推行“需求侧改革”,政策的重心就是提振国内消费需求,一方面要提高国民收入,另一方面要提高企业生产积极性。当前原料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过快、过热,极大的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抑制了企业生产积极性,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也间接影响国民收入。同时,成本的传导最终还会抑制消费需求。这是不利于需求侧改革的推进。

所以,长期来看,从个国家层面一步步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来抑制原料价格上涨,进而推动制造业和经济的复苏发展,这具有很强的必然性。

关键是,当下的我国已经不是十几年前那样可以被海外他国随意炒作、哄抬商品价格的时候了,我们拥有完善的生产链、巨大的消费市场,强劲的发展后劲,从疫情以来我们的经济表现就可以看出。

所以,莫要对当前我国经济以及国家对大宗商品的调控能力怀疑!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策略去引导,不可能通过一刀切的方式去强行扭转市场情绪,这样反而对经济和生产消费也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