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500年前的今天,儒家学派创始人、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其他一些国家许多代读书人心目中的圣人孔子逝世。

虽说我们不会像朱熹那样高呼“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但是,在2500年后的今天,我们也依旧需要追问: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孔子?孔子对于我们的文化意味着什么?

前几天一条非常扯的新闻引起了小北的注意——一向喜欢搞文化强抢的韩国学者又作妖了!他们列出三条证据宣称说,孔子是韩国人。

这三条离谱的证据分别是:朝鲜的檀君神话;孔子和箕子都是商王族的后代、而箕子去过朝鲜半岛;以及韩国一直有祭孔大典。哇这个强行逻辑的脑回路,也真是让人直呼好家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条离谱的新闻背后,也许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孔子惊人的影响力,不仅仅跨越了两千五百年的时间,从根底上塑造着中国的文化血脉;更是走出国门、遍及东亚文化圈,甚至在西方汉学中同样占据一席之地、标识着中国在某种意义上的文化姿态

当然,这个在历史中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孔子是一个作为文化符号的孔子。而当我们拨开历史附着上的层层迷雾,不再仰着头将孔子高高地捧上神坛,而是将他还原为一个亲切的、可爱的、也会生气也会吐槽的老先生时,也许,我们便能读解到一个新鲜的、生动的孔子,而不再是那个沉淀在教科书中的老腐儒。

因为对儒家及孔子的了解不多,人们有时会将儒家思想中保守落后的部分简单粗暴地归结为孔子之“过”,认为孔子就是一个主张提倡特权和复古的老顽固。但这些其实都是对孔子的误读。

譬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孔子意在通过这几种关系说明,每个人在社会等级中均有不同的身份规定,只有各自尽到身份义务,社会关系和国家治理才有章可循。

譬如“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并不是阐述平等与否的问题,而是谈论治国之道,那就是社会有阶层之分,对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适用准则,而且位置越高,相应的要求也越高。

“等级”“特权”“复古”,这些贴在孔子身上的“标签”很大程度上是对孔子思想的简单、肤浅的解读。

而要读孔子,必读春秋。“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眼看着礼崩乐坏、大道不行、战乱四起的孔子,将他的政治理想与现实无奈都写进了《春秋》的微言大义之中,在字斟句酌的历史叙事中钩沉起自己隐而不发的心思。

《春秋》一字寓褒贬,将孔子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认知与自我期许,都融进了惜墨如金却余味无穷的春秋笔法之中,它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段列国争霸的恢弘史事,更是孔子通过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所暗藏的情怀与梦想。“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春秋》绝不止于一部史书,而更是孔子写在历史关头的一部道德礼法准则。

从《春秋》读孔子,有太多方面可以切入,而《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也都提供了各自对于孔子删述的不同理解。究竟谁的理解更贴近孔子本人的心思?孔子鉴古知今、志在《春秋》又是怀着怎样深切的渴望?今天小北就和大家一起,读读《春秋》中十分有趣的几段史事,以及史事背后那潜藏着的牢骚与梦想。

01

外交基本法:跨国执法合理吗?

说到跨国执法,各位读者肯定不难想到整日在各个地区问题中充当搅屎棍的世界警察——美国,这个酷爱跨国执法的国家让中南美太多主权国家都只能哀鸣“离天堂太远,离美国太近”。国家和区域间的联合跨国执法当然合理,但是如果借着执法的名义气焰嚣张地随意干涉他国主权,便是霸权主义行径了。其实,早在春秋争霸的年代,孔子便已经暗戳戳地对于大国这种肆意干涉他国内政的行径提出了批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僖公四年(前656年),齐桓公伐楚,讲和后班师回国,途中抓捕了陈国大夫袁涛涂。关于这件事情,《春秋》三传的记述多少有些出入。

《春秋左传》记载,陈国大夫袁涛涂向郑申侯提出,齐桓公大军要是从陈国与郑国之间过路的话,势必造成陈国负担加重,但要是能让他从东边走的话,陈国就不会有什么负担了。郑申侯表示赞同,于是袁涛涂向齐桓公禀明情况。

就在齐桓公答应之后,郑申侯果断出卖袁涛涂,劝阻齐桓公说,军队疲惫,从东方走的话难免有碰到敌人之虞;但若是从陈国与郑国之间走的话,粮草辎重后勤供给都有保证。齐桓公听后自然高兴,不仅把虎牢关赏赐给了郑申侯,而且同时抓捕了袁涛涂。

《春秋公羊传》的记载则是,袁涛涂被抓只因为他极力怂恿齐桓公从东边走,并没有郑申侯出卖他这回事。而是齐桓公听从了袁涛涂的建议,选择了东边这条线路,结果军队陷入沼泽当中,袁涛涂也因此被抓。

无论史实如何,一个相似的问题都被提出:作为盟主的齐桓公,真的有权力跨国执法,抓捕一位为自己的国家谋利的小国臣子吗?弱国在强国环伺的环境中周旋求生,是否又情有可原呢?

对此,《春秋左传》没有做具体评论,《春秋公羊传》和《春秋穀梁传》则几乎同时否定了齐桓公的这种做法。《春秋穀梁传》中明言,跨国执法涉及国家间的关系问题,对弱国而言,为了维护本国利益而采取一些特殊手段,大国是应当归罪还是宽容,甚至进而自我反省呢?

《春秋公羊传》则开发出了新角度。说齐桓公跨国执法不对,并不是从袁涛涂的角度来看,而是从齐桓公的角度看。

为什么陈国不乐意齐军从它的地盘经过呢?当年周公执政的时候可不是这样!周公征讨东方,西方则抱怨说,怎么还不到我们这儿来呢?周公征讨西方,东方则抱怨说,怎么还不到我们这儿来呢?

然而,齐桓公作为五霸之首,别人却巴不得他绕道而行。两相对照,齐桓公不去主动反思自己,反而归罪于袁涛涂,恐怕是不恰当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法理与人情:法外狂徒怎么搞?

五年前曾与懂王竞争美国总统的小小布什回答过一个这样的问题:“如果你能穿越时光,杀死当时还是婴儿的纳粹法西斯头子阿道夫·希特勒,你干不干?”杰布·布什的肯定回答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那么,如果不考虑种种时空悖论而仅仅考虑一个伦理问题,各位读者面对这一问题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没有犯罪行为但是已经有或者可能有犯罪动机的人需要制裁吗?

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回到《春秋》。《春秋公羊传》记载,鲁桓公夫人、齐僖公女儿文姜共生下四个儿子,即鲁庄公、庆父、叔牙和季友。这位风流的鲁国王后文姜大概一门心思扑在与哥哥齐襄公私通之事上,对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鲁庄公的婚事毫不在意,鲁庄公便与一个名叫孟任的女孩子私定终身

然而春秋乱世,国与国之间的联姻才是常态,鲁国并非大国,更是不会轻易放弃这种巩固政治权力的机会。于是大国周旋之中的鲁庄公最终选择迎娶齐国公主哀姜。不受宠的哀姜也干脆破罐子破摔,开始与鲁庄公的两个弟弟庆父和叔牙私通。

鲁庄公到了人生暮年,便开始担心自己与孟任生的儿子公子般是否能顺利继位。满心疑虑的鲁庄公试探三弟叔牙,问他说将来自己死后,谁能继承国君之位呢?

叔牙也是个耿直的狠人,他说鲁国历史上既有父死子继,也有兄终弟及,庆父之才高于公子般。这简直不是暗示,而是明目张胆地威胁了。

接着鲁庄公便找来四弟季友商量,那季友可不能忍了,他马上就派人通知叔牙,说你要是立刻服毒自尽的话,你的后人将会在鲁国传承下去,否则,你懂的。就这样,季友毒死了三哥叔牙,鲁庄公去世之后,公子般也顺利地继位了。

那么争议就来了,叔牙说到底也只是言辞不逊而已,即使可能是“弑械成”、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但也并没有真的采取什么行动,季友据此就杀了自己的哥哥,这种过度执法于情于理真的合适吗?

《春秋公羊传》的观点是,“君亲无将,将而诛之”,只要对国君和父母有了任何不好的想法,就已经是死罪一条了。

季友没有明正典刑,而是让他喝毒药而死,这已经是亲亲之道的体现了。这样的观点事实上也正是儒家的一贯立场,修身立德当正本清源,让恶念无从生根才行。

03

现实与道德:人性是否可信?

人性是否可信?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在历史的争论中频繁回荡着的一个问题,而在儒家的传统中可能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之争了。那么在《春秋》三传中,对人性的问题又作出了怎样的回答呢?

鲁昭公十九年(前523年),许国世子姜止弑君父许悼公。其实,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相当简单,那就是许悼公生病,按《左传》的说法是得了疟疾,世子姜止进献汤药,这汤药明明是姜止事先尝过的,可是许悼公喝下后就不幸身亡了。而姜止在此之后便出奔晋国,这样的选择也很难让人不浮想联翩了。

真相或许我们早已无法触碰,可是《春秋》三传的解读可以说为现实与道德、性恶与性善之争作了最好的注脚。《春秋左传》从现实出发,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儿子弑父、臣子弑君的情况越来越常见,很难让人不往这个方面联想。

而《春秋公羊传》却讲出了完全不同的故事,其中记载,姜止进献汤药,但并未亲自尝过。真正的孝子侍奉生病的父母,必然亲尝汤药,姜止没有这么做只是有亏于孝道,但是错也就仅此而已。

《春秋穀梁传》的记载则更进一步,认为姜止刚开始并不知道,给生病的父母侍奉汤药,必须亲尝之后才能献上,直到经历父亲死亡的变故之后才懂得,因而对父亲的去世极度伤痛,不仅不再继承国君之位,而且哀伤过分,没过多久也死了。因此来看,姜止虽然开始行为有错,但却是纯孝之人。

同样晦暗难明的故事,完全不同的理解与诠释。那么,相信人性是善是恶,你又会如何选择?

其实,《春秋》承载的孔子的牢骚与梦想可远不止于此,围绕着孔子和儒家传统的诸多误读也要在《春秋》的阅读中才能更好地厘清。

今日活动

孔子可以说是我们每个人走进文化传统都绕不开的一个人物,那么,孔子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你又是如何创造性地吸纳和转化儒家传统的呢?在留言区秀出你的态度!小北将挑选两位幸运观众,送出本期主题图书《<春秋>的牢骚与梦想》,带你重回春秋战火中的云谲波诡。

从《春秋》读懂孔子的牢骚与梦想。

-End-

编辑:泽宇 黄泓

观点资料参考:《<春秋>的牢骚与梦想》

转载及合作请加微信:

BurningEmpty

大师身边宜聆教

未名湖畔好读书

每次读孔子,都有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