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这件事,是有风险的。有的孩子承受得了各种打击,有的孩子受不了。
人生就是这么叫人唏嘘。同样的教育方式下教出来的孩子,有的能成为精英,有的自杀了。
大家还记得豆瓣评分高达9分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吗?当年这部片曾让全球多少人热血沸腾,也曾鼓舞过多少孩子的父母,坚定了多少“虎妈”的信念:如今让孩子吃的苦,都是为了让他们今后的人生能更轻松一些。
谁曾想到5年不到,故事的原型马哈维亚的亲侄女瑞缇卡就上吊自杀了。
她同样是被马哈维亚手把手教出来的职业摔跤选手。谁也没想到,这个17岁的小姑娘,仅仅因为一场比赛的失利,就自杀了。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摔跤吧!爸爸》。
马哈维亚曾经是一名非常有天赋的摔跤运动员,然而他始终没能拿到梦寐以求的世界冠军。退役之后,他就把希望寄托在了老婆~的肚子上,他一直梦想能生个儿子,好继承自己的衣钵。
没想到命运跟他开了个玩笑,老婆生了一个是闺女,两个还是闺女,一直生到第四个,闺女都能凑一桌麻将了,儿子还是没消息。
绝望之中,马哈维亚注意到两个大女儿打起人来毫不手软,颇有乃父当年的风范。于是他转而把全部精力集中在训练女儿身上。
影片中,老马对两个大女儿展开了魔鬼训练,一腔鸡血都打到了女儿身上。他把两个闺女的一头长发统统剪掉,把两个娃虐得哭爹喊娘,时刻想撂挑子不干。
转机发生在朋友的婚礼上。两个女儿的同学,一个14岁的小姑娘就要嫁人了。这在印度属于常规操作。
马家的两个女孩羡慕同学穿着华衣丽服,举办盛大的婚礼,不用经受高强度的训练,天天灰头土脸地过日子。
没想到小新娘更羡慕姐妹俩,她对她们说:
我羡慕你们,因为你们的爸爸才是真的爱你们。他不想你们和所有的印度女孩儿一样,14岁就嫁人生子,一辈子操持家务,不得自由。只有成为摔跤手,你们的命运才能握在自己的手里。你们的父亲为了你们,不顾所有人反对,忍受嘲笑。他希望你们有自己的人生。
从那以后,两姐妹才真的认真起来,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时间都投入了训练。
在真实的故事中,马老爹不仅教出了自己家的四朵金花,也教了他去世的兄弟家的两个侄女,还有其他几个侄女。掐指一算,老马家几乎所有的女孩都被老爹收入麾下,教成了职业摔跤运动员。
她们所取得的成绩也相当喜人。
老大吉塔,不仅拿到过世锦赛奖牌,还是印度运动史上第一个获得摔跤冠军的女运动员(印度没有全国女子摔跤联赛,只有英联邦运动会)。她还是印度第一位参加了奥运会的女摔跤选手。
如今老大已经嫁人生子,但最近她表示还要复出,再战奥运会。
老二巴比塔同样拿到过英联邦运动会51公斤级女子自由摔跤金牌,还拿到过世界摔跤锦标赛铜牌。
老三瑞图,也拿到过英联邦运动会46公斤级女子自由式摔跤比赛金牌。
老四桑吉塔,也正在朝着冠军的目标努力。
另外老马还有一个亲侄女维纳什,就是亲爹去世交给老马抚养的那个,她在亚运会上战胜了日本对手江雪,拿到了女子50公斤级自由摔跤的金牌。
马哈维亚家的姑娘,和杨门女将也没什么区别了。事实证明,老马那一套是管用的,确实能把闺女培养成才。
然而生活和拍电影不同,同样那套训练方法可以培养出世界冠军,也能让人想不开自杀。
瑞提卡是老马的另一个侄女,她年龄比较小,比吉塔堂姐小了整整16岁。从小她就被姐姐们称赞“极具摔跤天赋”。她的人生目标一直是超越所有姐姐,为印度拿到第一枚奥运会女子摔跤金牌。
在极为鸡血的家族氛围中,瑞提卡每天想的就是如何超越姐姐,证明自己。终于在一次以一分之差输掉比赛之后,瑞提卡想不开,自杀了。
这当然和小姑娘自身的性格有关。过刚易折,过于要强的人反而容易酿成悲剧。
然而老马的训练方式,真的就没有问题吗?
还记得影片《摔跤吧爸爸》决赛前,父亲对女儿说的话吗?
老马对女儿说:如果你拿到了银牌,很快就会被忘记。没有人会记得亚军。你只有成为冠军,才会被人们记住,你才能成为人们的榜样。
这段话不知道是不是老马的原话,但类似的观念他肯定给孩子们灌输过不止一次。
只准赢不准输,亚军毫无意义,冠军才是唯一的追求。
在这种观念下长大的女儿们,养成了纯粹的结果导向型思维,她们在拼命争取冠军的同时,变得对亚军不屑一顾。
另外,瑞提卡12岁的时候,《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就在印度全境放映了。据说每次影片结束,印度人都要在电影院全体起立,一起鼓掌。
想象一下,作为马哈维亚家有天赋的新星,瑞提卡的压力该有多大!她的表现但凡稍不如人意,别人就会说:马哈维亚家的姑娘也不过如此。
过度曝光,对于孩子来说绝非好事。这必然会让她过早背负起沉重的心理包袱。(写到这里,我又一次想起了张一得。)
还有一点,电影中马老爹下定决心让女儿练摔跤之后,从来没有同年幼的她们交流过为什么要练摔跤,他只是一个劲儿地给女儿的训练加码,让她们不断突破身体的极限。
女儿们累瘫在床上,父亲半夜悄悄给女儿们按摩双脚,但他从来也没让女儿们知道这份沉甸甸的爱。
大女儿吉塔在多年后接受采访时说:现实中她和妹妹接受的训练比电影中表现出来的残酷多了。
电影中两个小女孩每天早上五点半就要爬起来训练以及够严厉的了。现实中,每天早上凌晨三点半,父亲就把她和妹妹叫起床训练了。这对十多岁正在长身体的她来说实在是太辛苦了。咬牙坚持了十多天,她们就受不了了,大声求饶。然而父亲没给她们说“不”的机会。
每天放学后,别的孩子都在尽情玩耍,但她们姐妹却要被父亲抓去训练。
吉塔还说:她的童年过得无比艰辛,但她感谢父亲当年的严厉,如果没有那些年的训练,也不能成就今天的自己。
话虽没错,但是让我们站在小女孩的视角想一想。
10来岁的小姑娘正是贪玩、贪睡的年龄,突然被亲爹抓去魔鬼训练,每天都睡眠不足,每天都只能眼睁睁看着别的孩子尽情玩耍,甚至每天都要被同龄的孩子嘲笑,笑话她们不男不女,身为女孩却要摔跤。
这日子该有多么痛苦,多么煎熬?
如果不是新娘同学的一席话,她们怎么可能坚持得下去?
这就好比虎爸虎妈教孩子,成天就知道让娃学习,每天天不亮就把孩子叫起来背单词,放学就让孩子刷题刷到半夜。跟娃的对话永远是:“快学习,别偷懒,把这张卷子做好,快点,笔不要停”。亲子间除了和学习相关的对话,没有别的交流了。
孩子压根整不明白,为什么我要这么辛苦学习。为什么别人可以玩,而我只能学习……
长此以往,孩子不是叛逆了,就是抑郁了。
父母在给孩子打鸡血的时候,真的要好好想想,孩子到底能否理解你的苦心?
家长不能只管拼命打鸡血,天天把那句:“我都是为你好,长大后你就懂了我的苦心”挂在嘴边。
万一孩子熬不到那一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