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淘宝发布了一张“GW CAR”汽车注册商标,上来就@小米 说自己要造年轻人第一辆车,吓我一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米官方也“慌”了,立马下场回应:莫不是购物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淘宝随后发布“新车视频”,我才发现被骗了,愚人节玩笑而已,其实是购物车升级扩容了。

淘宝这波真的很皮,不过这个玩笑会不会是一个烟雾弹呢?

前几天小米、百度分别说要造车,这两天淘宝开玩笑要造车,怎么突然之间互联网大厂都跑到汽车行业里面来了。

我不禁要问了,你们都这样干,汽车厂商怎么办!?

不过从这些互联网大厂过去的思路来看,造车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先不说阿里投资了好几个新能源汽车公司,其中就包括三剑客之一的小鹏,现在市值达300亿美元。阿里还和上汽合作,一方面涉足整车制造,比如联合启动了智己汽车项目;一方面推出智能汽车的操作系统YunOS,为汽车智能化提供一站式软件配套。

互联网大厂纷纷涉足新能源汽车,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当然这里面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是非常成熟的。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资源要素全部集中在中国,这样的一个产业形态,跟很多产业都不相同——这也是中国的一个独特优势。当然,我们说中国的消费市场也非常需要新能源汽车。这就使得我们国家在生产和消费两个领域有机会主导一个全球性的行业,而且这还是个大行业,有上万亿的市场。所以很多资本都瞄准进入新能源汽车这个领域。

第二个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国在汽车生产制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就包括生产资源和人力资源。中国本来就是汽车生产大国,也是全球第一个汽车市场。各类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厮杀,专业化分工已经相当成熟。这就给新进入的资本提供了一个好的杠杆,可以用市场上的专业资源迅速组织。举个例子,现在电动车三剑客的创始人,没有一个是车企出来的,全是跟汽车完全不相关的媒体、互联网行业出身。可见,新进入的资本用好了专业化的汽车行业分工,就能够很快进入行业成为重要玩家。

正是基于上面两个点,不少资金开始蜂拥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这里面当然以互联网资本为首。不过,淘宝宣布造车,当然不只是看到新能源汽车产业良好的前景和庞大的市场,还有比这更为深层次的缘由。

淘宝如果想造车,首先是服务用户。随着智能汽车的普及,智能汽车的操作系统重要性越发突出,智能汽车和其他智能设备之间的连接也越发重要。一个在智能汽车行业不占据相当市场份额的互联网企业,就可能面临被竞争对手从别的路径压迫的被动局面。造车是战略上的一种积极防御。

其次,造车能够带动阿里许多业务条线。操作系统自不必说,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个业务,都需要智能汽车作为业务场景。对于阿里来说,新的机会也许就孕育在其中。

最后,智能汽车本身也是一个电子商务的起点。汽车后市场也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商品和服务种类极多,如果能够从造车这个环节切入,对汽车后市场也许是一个降维打击。

虽然这次的造车玩笑停留在购物车扩容至200,但未来还是值得期待的。

互联网大厂和新兴资本纷纷入局造车,可以想见的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我们当然欢迎更多市场进入者,这样行业能够提供更好的优质供给,消费者的选择会更多。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更多市场进入者意味着行业发展进入成熟阶段,这里面也许会产生多个巨头企业,能够带动整个行业更高质量发展,对中国经济来说也是一个幸事,你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