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知乎用户梅花十三
未经授权,仅作学习交流之用

我敢说这个人可能99%的人都没听说过,但是他的事迹、成就却非常牛。

他被誉为晚清第一外交官,持节7国,时人谓之:“冠绝同侪,无出其右。”

1900年7月28日,晚清第一外交官,持节7国的翰林公使许景澄,被慈禧亲自下令,杀于北京菜市口。

奇怪的是,第二年,清政府就为许景澄平了反,9年后追谥其为文肃公,逢年由官府公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政府这一前后矛盾的做法,不仅证明了许景澄之死另有冤情及其历史地位;也印证了:再牛掰的人也难逃脱主忧臣辱,主辱臣死的历史悲剧。

我先说说这个人有多牛,再说满清为啥子做出前后矛盾、自打耳光的行为。

1845年,许景澄出生于浙江嘉兴的一个仕宦门第,22岁考取举人,翌年连捷进士,钦点翰林

因其通晓中外史地、典章制度,为当时清廷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的文祥器重。

更是在法越战争期间(1880年),提前预见法人侵华势在必行,一篇《敌情巨测筹备宜严折》,以极具见地的形势分析和切实可行的具体举措,走入光绪皇帝视野。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之后,清政府为争取国际支援,应付同法国进行的频繁外交。经文祥举荐,皇帝钦点,许景澄成为为驻欧使节,自此开始了牛人的外交生涯,随便说几件,都足以名垂青史:

1、持节国家国数之最:先后身任俄、德、法、意、奥、荷、比七国使职,时人谓之:“冠绝同侪,无出其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没有许景澄就没有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北洋海军筹建的依据《外国师船表》十二卷,就是许景澄出使过程中,实地考察18国海军后给出的策划方案,更不用说“镇远”、“定远”、“来远”等军舰和南洋海军、湘军、淮军等枪炮,也是通过他才得到;可以说,如果没有许景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损失更惨,更不用说灭太平天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舌战诸国、寸土不让:在“强敌狼吞,群夷鸱顾”局势下,通过外交手段,促使法、德、俄逼迫日本归还辽东;中俄帕米尔界务谈判中,视国家尺寸土地如身家性命, “往复辩论,几于舌敝唇焦”,正是因许景澄的拼死抗争,帕地“界虽未定,然俄谋息矣”。

然而,1898年,因沙俄派强占旅大港,许景澄的外交生涯戛然而止。

当时,为了索回旅大,许景澄多次与沙俄政府交涉。结果,在在沙俄的胁迫和贿赂下,军机大臣李鸿章再次出卖国家权益,同沙俄签订了屈辱的《旅大租地条约》。

亲眼见到满清的腐败无能,朝廷重臣的丧权辱国,在与外国交涉中忍辱负重的许景澄心灰意冷,失望之余假托身体不适,卸任回国。

回国后的许景澄,因熟悉洋情、谙练外事,清政府于1899年,任命他为吏部左侍郎(相当于当代人事部第一副部长)兼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大臣(即校长),专门培育外事人才。也就是说,许景澄算是北京大学的第二任校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理说,这是一个比从事外交工作更平安的工作,如果不是义和团暴乱的兴起,许景澄或许会在教育领域退休而安享晚年,但事与愿违。

1900年,打着“扶清灭洋”口号的义和团运动在全国兴起。慈禧太后打算利用义和团盲目排外的倾向,报复洋人对她打算废除光绪皇帝的抗议。

许景澄挺身直言诤谏,他尤其反对围攻外国使馆,认为解救危局的唯一办法是“宜保全公使,令其下旗生还。”也就是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避免以一国而敌各国。

第二次御前会议,慈禧打算强行决定对外宣战。许景澄含泪陈奏:“闹教堂伤害教士的交涉,过去办过。至于杀使臣,烧使馆,即使国际上亦罕见此种成案,需格外审慎。”

正是许景澄因犯颜慈禧,冒死直谏镇压义和团,反对开衅列强,遭致载漪、刚毅、那桐等顽固守旧派的嫉恨,在慈禧授意下,7月28日,许景澄以“勾结洋人,莠言乱政“,”语多离间、任意妄奏”等罪名身被横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得知朝廷已下令将他处死之时,许景澄没有选择如后来康有为那样的逃跑,他冷静地去了俄国银行,将存在里面的朝廷为修建中东铁路的四十万两白银取出,归还国库,然后慷慨赴死。

据相关史料记载:许景澄当初在菜市口被斩首时死得很惨,因为行刑前,刽子手索贿不成,便故意把刀砍在许景澄的脊椎上,颈椎断裂而气管犹存,许景澄最终历尽痛苦折磨而惨死,时年 55 岁。”

敢说实话的许景澄等人被杀,没有人再反对开战,清廷牛逼轰轰地向西方十一国宣战。但结果是,八国联军很快攻陷北京,慈禧太后等人狼狈奔逃西安。

这才有了《辛丑条约》,才有了,庚子赔款四万五千万两白银。

许景澄惨死,举国称冤,良可痛惜,直至辛丑议和以后,清廷发现许景澄原来说的都是对的。

在光绪的建议下,他才得以平反昭雪,开复原职,宣统元年(1909年),追谥文肃。

纵观许景澄的一生,作为清朝官员,为维护日趋没落的清政府可谓鞠躬尽瘁;作为驻外大使,在弱国无外交的年代里,他受任于危难之中,在欧洲驻节十二年里,为内崇国华,外辑邦交,奔走于车船之上,折冲于电传笔译之中,在国际舞台上为屏弱的中国争得一席之地,忍辱负重。

然而,主辱臣死,在慈禧与光绪的争斗中,在清廷的盲目战略下,许景澄因直言进谏而未能善终,令人唏嘘。俗语有云“寿则多辱”,他的悲剧,对其个人来说,也未必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