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铁饭碗”。但说来你可能不信,古代公务员端的可是“瓷饭碗”。

话说明朝,朱元璋对违法乱纪的官员严惩不贷,先是借“空印案”杀掉官员1.5万人;后借口丞相胡惟庸、大将蓝玉谋反案,大开杀戒14年,受株连被杀的各级官员4万余人,那些被关进监狱、辞退、开除的更是不计其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统计称,朱元璋时期,全国有七成公务员因各种原因离开岗位。官员上朝也是“朝不保夕”,连平头百姓还不如,这时的公务员端的饭碗,只怕连瓷饭碗还不如。

说古代“公务员”是瓷饭碗,并不是指上述“通过读书考试或其他途径”成为朝廷命官这个群体,因为此群体数量在古代实在太少,一般说来,在古代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供养、俗称“吃皇粮”的官员最多到八、九品,到县上顶多到县令下属的捕头,再往下的公务人员,朝廷是不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换句话说,占到古代公务员队伍90%以上、在各级政府机关上班、为“公家”服务的师爷、衙役等基层公务人员,端的更是比朝廷供养的命官还易碎的瓷饭碗。

古代“师爷”和“衙役”等基层公务员,和现在的基层公务员的国家保障体制完全不同,他们既不占国家编制,又没有国家财政每月拨付的工资,拿的工资也是千差万别。

这些基层公务员的出路,大概就三条:要么辞职,要么被开除,要么干一辈子,而且不准参加科举,永远不能晋升,对干不好的,县令说辞就辞。

这些基层公务员的社会地位如何呢?元朝时有人分十等之说,所谓一僧二道,三官四吏,五皂六隶,七倡八优,九儒十丐,官吏之下便是这皂隶,比演员、儒生还体面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古代公务员端的是“瓷饭碗”,还表现在退休后无生活保障。即使是吃皇粮的地方官,离开官场或退休,马上成为“无任何特权、无退休工资、无医疗保险,还要腾退公房”,简称“三无一退”人员,至于那些基层公务员更不必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