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完了北伐的整个经过,咱们再回过头来聊聊前面提到的北伐援军的事。说之前先改正一个前面的错误,因为网易超过48小时就不能修改了,林凤祥的岁数我给写错了,当时不知道想什么呢,写完也没发现,这次上传才发现,林凤祥就义时候应该是31岁,不过不影响阅读。

在得到北伐军已经到达天津的消息之后,南京方面立刻派遣了15路大军从安庆出发前去支援,听着15路大军很多,其实每个番号不过五百人,总共7500人,主帅是夏官又副丞相曾立昌,副统帅是冬官又副丞相许宗扬,说到这里我大概介绍下太平军的官职,几个王就不说了,王之后依次是丞相,检点,指挥,将军,其中丞相24人,检点36人,指挥72人,将军100人,虽然分的很细,不过太平军所有的官职都是虚职,换句话说,你干什么职位全看领导高兴。比如林凤祥在打下武昌后被封为是检点,但是四天后洪秀全到了之后就直接提拔成丞相了,所以清朝到后来直到太平天国内部王爷遍地走的时候都搞不清太平军封官的规律就在于此。

检点指挥将军这些因为太多,咱们就不多说了,主要聊聊丞相,太平天国的丞相一共二十四名,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各有正、又正、副、又副四人,共二十四人。别看洪秀全信的是上帝教,但是这个官职可是是遵循的《周礼》。《周礼》天官。小宰中将官制称作“六属”:“一曰天官,掌邦治”;“二曰地官,掌邦教”;“三曰春官,掌邦礼”;“四曰夏官,掌邦政”;“五曰秋官,掌邦刑”;“六曰冬官,掌邦事”。不过咱们前面说了,太平军的官职都是虚职,所以其实正,又正,副,又副。到底谁官大谁官小,要看组织的安排,还是拿林凤祥举例子。北伐时候,林凤祥的官职是天官副丞相,而李开芳是地官正丞相,按理说应该是林凤祥官阶更大些吧,但是到目前为止林李到底谁是北伐军的总指挥虽然一直争论不休,但是所有争论的焦点都和两人的官职无关就是这个道理。

这路援军一开始打得还是比较顺利,2月4号从安庆出发,3月6号,短短的一个月就进入了河南。然后马不停歇,16号渡过黄河,并于两天后也就是18号就进入了山东,并在隔天占领金乡。接下来就更顺了,除了在单县稍微停顿了一下,在整个山东境内简直是如入无人之地,并于月底到达了临清城下。

之所以打得这么顺利原因很多,一是当时清朝为了围堵林凤祥李开芳的部队所以把大部分兵力全部集中在了直隶。二来,当时整个山东所剩不多的兵力也都在咸丰皇帝的要求下大部分安排在了鲁西也就是和直隶交界的这一片来随时援助僧格林沁的部队。三来当时山东正在闹饥荒,所以流民四起,太平军所到之处吃不上饭的农民和当地一些造反的武装争先加入,所以太平军很快就从出发时的7500人发展到了五六万人,不过人员质量的鱼龙混杂,在顺风的时候能够成为一种助力,但在逆风的时候却会成为负担甚至压在你身上的大山。

临清是鲁西运河沿岸的重镇, 与直隶隔河相望,乃是从山东进入直隶的水陆交通要道,所以历来商贾云集,热闹异常,正所谓南有苏杭,北有临张,苏杭不用多说,临就是临清,张是阳谷县的张秋镇,也是三河交汇的交通要道。正因为此,所以临清的城墙坚实厚重在山东境内都算是大城,再加上上次林凤祥李开芳北伐,虽然没来到临清,而是绕道而走,但是临清知州张积功又加固了城防,并在当地乡绅的配合下大量征召乡勇。此时的临清城内兵力也在一万上下,再加上北伐军撤退到阜城以后更是加强了戒备,所以迎接太平军的必然是一场硬仗。

当时清朝的兵力,除了守城的一万余人外,还有紧急过来救援的胜保等人带来的一万来人,加在一起也不足三万,所以在人员上完全的处于下风,因此太平军一到达临清后,立刻搭建木城,并与8月31日对临清发起了强攻。

太平军从东南西三面利用火药喷筒火弹云梯不计生死的对临清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猛攻,9月2日利用火药炸塌了临清南门外的瓮城并杀入了南门外,但无奈清军参将武殿魁死战不退,所以最终太平军没在南门站住脚,又退了出去。没能攻入城中。

这时候清朝的援兵陆续赶到,在山东巡抚张亮基和胜保的带领下对太平军也发起了进攻,胜保就不多介绍了,看过前面我写的内容的话应该有所了解,能力一般水平有限,至于张亮基也是太平天国的老朋友了,当初他任湖南巡抚时候正好赶上萧朝贵进攻长沙,他为了防御湖南一手提拔了后来威震新疆的左宗棠,不过之所以湖南守的好和他关系不大,主要靠的是左宗棠,因此他的水平和胜保是不相上下,而且两个人还一直不和,后来他被革职查办也是胜保在后面使的坏,因此实际上这波清军对太平军的威胁不大,基本上属于送人头的程度,其中张亮基有一次还真的差点送了人头,不过虽然损失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军队,但勉强还是捡了条命,因此太平军并不太关注这波援军,而是抓紧时间强攻临清。

4月12日夜间,太平军在炸塌了临清城西门后立刻蜂拥而入,激战一昼夜后,在4月13日清晨彻底占领临清,不过可惜的是在城破以后临清知州张积功和参军武殿魁把所有粮食和武器火药聚集在一起引火自焚,因此太平军实际上等于占领了一座空城,什么东西都没得到。

武器弹药的缺失还好,没有粮食可要亲命了,前面说过了山东本身就在闹饥荒,太平军沿途又吸收了几万人马,因此粮食一直是大问题,本想着打下临清,可以解决燃眉之急,让大家饱餐几顿,然而现在吃饭又成了大问题。

因此曾立昌等人就想着先去渡过运河,去找些粮食再考虑下一步,但是无奈虽然几次强渡运河都没有成功,这个时候眼看着就要断粮了,因此为了粮食问题太平军内部发生了骚乱,前面说过了太平军沿途吸收的人马好多本身就是为了吃饭才加入太平军的,现在吃不上饭自然也就一哄而散了。

这时候摆在太平军面前的路只有一条了,南撤,先解决补给问题再考虑北上,这时候林凤祥李开芳就在离他们200多里以外的阜城,其实如果他们侦查的工作做的细心些是不难发现的,那时候如果去阜城和北伐军会和不但吃饭的问题解决了,也能够完成援军的任务,然而仓促的决定南撤,最终断送了北伐军。

说是撤军其实就是各自为战了,太平军真正能约束的只有从安徽带出来的部队,剩下的人不说不听指挥,但是也是想怎么玩怎么玩,因此在从临清撤退的时候,被清军发现,并进行了追击,这一下可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黄鼠狼专咬病鸭子,毫无秩序的部队被清朝一路追击,直到冠县附近的清水集才勉强站住了脚,面对这个情况曾立昌为了摆脱追兵,一边收拢四散的逃兵,一边在清水集设下埋伏准备给清兵反戈一击。设伏果然奏效,杀的正欢的清兵毫无防备,被设伏的几千太平军杀的大败,曾立昌又在夜间带人偷袭了胜保的兵营不但一举击溃了前来追击的清兵,更差点生擒了主帅胜保。

这个时候曾立昌的打算是趁他病要他命,立刻追击,杀他个冷不防直接突入直隶也就解决了粮食问题。这个办法在当时来说其实是最好的办法,现在太平军的问题就是缺粮,而山东河南一带因为各种自然灾害的原因很难筹集到粮草。后续退兵的话恐怕要一口气跑回安徽才有饭吃,这么远的距离,后面的追兵就不说了,沿途州府的官兵你来的时候兵强马壮人家不敢惹你,看你来了就躲了,现在你们这跟一群叫花子似的,人家能放过你吗,盲目后撤无异于自寻死路。

但是这个时候太平军内部已经人心惶惶,早已没了当初的斗志,大部分人想的都是先回到安全的地方再说,因此包括许宗扬在内的大多数人都赞成南撤先回安徽。

没有办法,曾立昌只好服从大多数人的意见选择了南撤。结果自然就像分析的那样,北伐军撤退之路是一步一个坎啊,胜保在后撤稳住阵脚之后又得到了清兵部队的支援,因此立刻又发起了追击,此刻的胜保虽然才逢大败,但是一来刚刚让朝廷拿下了张基亮,二来援军来得及时,兵力大增,而根据探子的密保,太平军现在人数也就几千,所以,自然是紧紧咬住,死追不放,打算一举歼灭这批太平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等到太平军退到冠县的时候兵力已从鼎盛时期的五六万变成了现在的五六千,然而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太平军内部爆发了内乱。此时的曾立昌连从安徽带出来的人马都已经管束不住了,除了自己的直属部队,其余的人马已经不再听他的调遣,各自为政,自行离去了,结果本就不多的部队又被分成了若干部小部队,那结局就不需要多说了。

分成若干股部队的太平军除了许宗扬率领的几百人辗转回到了南京,其余的太平军无一例外全军覆没,其中曾立昌及率领的直属部队在退到黄河边的时候,因为无法渡河,大部分被追击来的清兵用火枪射死,剩下一小部分随着曾立昌一起投河而亡,为太平军的北伐救援部队失败画上了大大的句号。至于后续的秦日纲二次北伐浅尝即止便返回了南京,最多也只能算作一个插曲了。

逃回去的许宗扬因为救援不力而直接被杨秀清下了大牢,然而令杨秀清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个他下了大牢的人,在两年后率先冲入了他的东王府,要了他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