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习记者 苗诗雨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李贝贝 上海报道

2020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随后,12月16日至18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碳中和”主题更加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2021年2月25日生态环境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中,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也提到,2020年内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持续降低,2017-2020年,全国煤炭消费比重由60.4%降至57%左右。

“碳中和”引两会多项建议

2021年两会期间,“碳达峰、碳中和”作为202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的今年内重点任务之一,多方代表、委员对其提出各项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就中国汽车的全球化、智能化和新能源发展等分别提出《关于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的建议》《关于推进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建议》以及《关于优化法律法规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商用化落地的建议》三项议案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投公司副总经理赵海英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出台措施鼓励机构投资者将绿色投资纳入其评价体系。并且带动银行、保险等社会资本进入碳中和前沿科技领域,助力实体企业产业链绿色化。

事实上,除多方代表、委员对“碳中和”目标的建言以外,多家企业也先后采取行动,助力“2060碳中和”目标。

2021年2月1日,通威集团宣布,全面启动碳中和规划,推动公司绿色低碳发展,并计划于2023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通威表示将借助其新能源产业优势,通过大力发展“渔光一体”光伏电站所发清洁电力实现碳减排,最终实现碳中和目标,继续推动我国能源转型升级,助力我国及全球“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

2021年3月3日,作为全球最大的再生纤维素长丝生产商之一的新乡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将提前2年在2028年实现碳排放达峰,2035年实现40%碳减排,在2055年实现碳中和。此前,该企业曾加入“气候创新2030行动”,设定并落实符合《巴黎协定》和中国自主贡献目标的新乡化纤气候行动规划,启动零碳产品开发计划,定期开展碳信息披露。

煤炭消费占比降低

不仅如此,近期我国公布的2020年内煤炭消费比重等数据也在透露“碳中和”工作所取得的相关进展。

2020年2月25日,生态环境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刘炳江也提到,2020年内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持续降低,2017-2020年,全国煤炭消费比重由60.4%降至57%左右。

此外,国家统计局也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9.8亿吨标准煤,较上年增长2.2%。其中,尽管煤炭消费量增长0.6%,但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较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为56.8%。

业内人士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煤炭消费占比下降是必然趋势。随着政府对环保的要求,逐年降低煤炭消耗和碳排放成必然,未来对煤炭的指标控制、消化以及吸纳也会做进一步细化。”

然而,即便是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占比实现下降,但总体的煤炭消耗量仍然是在增长的状态,并且据国家统计局的表述,由于中国为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国,2020年我国的煤炭消费量已连续第四年增长,但煤炭的总使用量仍然尚未见顶。

对此,业内较为一致地认为,伴随多项能源的不断发展,未来煤炭消费占比会进一步降低,煤炭消费量的减少也是指日可待的。

“煤炭消费比重下降是大势所趋,降低煤炭消耗比重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业内资深专家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道,煤炭消费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依然占有主导地位,火力发电是主要的电力来源。其认为,随着我国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能源形式的快速发展,火力发电的比重逐步下降,对煤炭的依赖性将逐步降低,部分火力发电由能源供应主力逐步转变为调节电源,有助于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同时,在能源消费端,电气化水平越来越高,也有助于降低煤炭消费的比重。

除此之外,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战略研究院处长谢明华也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对于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而言,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变,需要过程和时间,随着煤炭行业自身的变革、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煤炭消费的减少也会逐步实现。总的来看,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煤炭仍然是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性能源,但煤炭行业要为日益加快到来的低碳经济和社会,早作方向、布局、行动上的准备。”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