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兽回笼,老父亲终于有时间可以码下这篇寒假作业血泪史了。

寒假开始前,是很乐呵的,终于不用接送了,终于可以送俩娃回家乡让老人享天伦之乐了,终于可以和淅妈过几天没羞没臊的日子了。

淅爸

至于寒假作业?不就是一本寒假作业外加一些抄写任务吗?三天淅姐就能自觉完成。

打脸不要来得太快...看看淅姐的寒假作业内容就知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语文:练字册一页/天,古诗背诵2首/天,好词*6好句*2仿造句子*1/天,周记--钉钉打卡提交...
  • 数学:习册一本(20页左右),自编寒假作业一本(10页左右),完成后到校换自编寒假作业B及测试卷*4,完成后再到校换自编寒假作业C...
  • 英语:APP打卡/天,不能提前解锁所有任务,每日凌晨零点零时零分零秒自动解锁下一天任务;
  • 体育:跳绳1分钟*3/天,横叉纵叉(一字马)1分钟*3/天,坐位体前屈30秒*3/天,高抬腿30秒*3/天--钉钉打卡提交...
  • 音乐:不定时任务,模仿老师视频打拍子、唱歌。钉钉打卡提交...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钉钉那么招学生讨厌...

(在此,本人对当年吐槽这么些抄抄写写、基础到近乎白痴的练习题没作用的行为深感后悔,现在“报应”来了...)

我是要吐槽作业内容吗?并不,这些内容基本上每天花两小时就能全部搞定。

同为教育从业者,非常理解老师的用意-无论从完成KPI的阴谋论角度,还是从让孩子学得更好的角度,这份作业是家校都受罪,同时又需要家校配合才能完成的。

我要吐槽的,是代际冲突!这种代际冲突分两个方面。

注:代际冲突是指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对立。因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及行为方式等不同而引起。

  • 第一个方面是爷爷奶奶辈与亲生父母辈。

放假第二周把作业规则理顺并实践出成果后,就把孩子送回了家乡,对孙子孙女,两老惦记得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以为回到家乡是享受天伦之乐,结果连爷爷奶奶也加入了寒假作业大军,叫苦连天。

“什么?这跳绳要1分钟跳到100个?”
“什么?这古诗要天天不重样,不能重复之前背过的?”
“这数学作业不做完了吗?怎么还有新的要寄过来?”
“什么叫数拍子?”
“what?这视频拍了怎么传?”
And so on...

最后两老得出的结论是:现在的孩子读书真是辛苦...

到了年三十都仍然要打卡,两老差点就跳起来藤条焖猪肉了(当然,对象是我···)。

“以前你们读书的时候,哪那么多破事儿!”,这是过年期间我听到最多的吐槽。

代际冲突有一个很重要的引发因素: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社会的巨变

在一些双职工家庭,老人是孩子的主要照料者,这类问题频发,并且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家校矛盾。

流程是这样的:作业=》老人教不懂、教不了、不理解=》埋怨、吐槽=》责任回到家长身上,引发怨气。

此时家长就要承受三重压力乃至四重压力,来自孩子的家庭教育压力、来自老人埋怨的压力、校方督促的压力,以及自身时间、情绪管理的压力。

这些压力所带来的情绪是没办法向上指向老人的,可情绪不会凭空消失,不合理宣泄就必然会用更丑恶的姿态爆发。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踢猫效应”,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

最终这些压力,只能指向弱于自己的孩子,埋怨校方、老师的不人性化、刁难家长。家校矛盾就这么来了。

  • 第二个方面,是发生在家长自身的代际冲突。

代际冲突中的“代”,还包括了旧认知和新情况之间的矛盾。

旧认知:

以前我们的寒假作业就一本册子,加上一些抄写任务,理所当然就认为现在的孩子作业也是如此。一旦发生新的变化,很容易出现不理解的状态。


“为什么我们那时候那么简单都能教出好孩子,现在那么复杂反而教不好孩子,这是人性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

这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匹配度max的效益:“沉锚效应”(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在过去的教育模式下也健康成长,这就是我们的“锚”。既然过去那方法一样可以,那么为什么还要整越来越多的花样?

认定老师、学校“吃饱了没事干”,就是这个锚所给我们带来的认知,因为不理解、所积攒下来的委屈情绪,最终也就指向了老师和学校。

这份来自我们自身的冲突,实际上是给我们发出警报:要提升自己了!!!

家校从来都是合作关系,而不应该对立,因为在家校这个链条里面,两虎相争,受伤的必定是链条低端的孩子。

带来代际冲突的原因有很多,但解决的方式真心不难。

首先,不要臆测老师的用意,不论是往好的方向还是往坏的方向。

咱不是老师肚子里的蛔虫,对于老师的操作有不理解的地方,不要凭空猜测。

在信息发达的当下,教师失德的事件常有报道,这同样是一个“锚”,影响我们对老师操作的判断;

同样不要过分吹嘘老师的操作,深记“汝之蜜糖吾之毒药”的教诲。

淅姐班上有这样的情况,大部分家长看来老师的尽职尽责的行为,对小部分家庭来说确实是负担,并且不是“你伟大,我就要接受”。

始终是一个班级,老师所做出的操作只能是符合大部分同学的情况,个性化教育对于目前大班教育的背景下,坦白说不成熟。

其次,多沟通、多搜索、多学习。

有不明白的地方,主动向老师发问,搜索引擎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例如头条搜索)。

爷爷奶奶不理解为什么让一年级的孩子去摘抄好词好句,实际上孩子根本就不理解什么叫好词好句。

以往这种动作是在3年级+、需要写作文的时候才会出现,但语文是一个积累的科目,提前让孩子积累并不是坏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同样还包括运动打卡,很多家长会埋怨孩子老是抱着手机啥事不干,但孩子是不敢在老师面前抱着手机玩游戏的,这份打卡作业,某种程度上就是家长们手里的“圣旨”。

另外,不单是孩子的教材在变化,教师的教材同样也在不断进步,教学方法、方针乃至政策同样如此。

及时主动刷新认知,唯有如此家校配合才会越来越和谐。

最后,保持和善且坚定。

和善而坚定是《正面管教》最核心的概念之一。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应该坚持和善而坚定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

对待老师同样需要如此,和善的态度,原则坚定。

确实在教师队伍中有失德的存在,既然是一份职业,有个三教九流是非常正常的情况,不需要一杆子打沉所有教师。

就像《神雕侠侣》里,认定“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的李莫愁,实际就是一次全心付出的遇人不淑。

面对老师的种种要求,家长们一定要有坚定的原则,面对不合理的事物(例如要求批改作业、要好处),坚定say no。

好了,本期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如果我的观点能给你带来启发和帮助,还请不吝点赞转发,点个关注,方便查看淅爸主页更多的育儿文章。咱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