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已过,十五将至,明天是正月十三,正是承上启下的一天,很多人都已经结束假期,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开始忙碌起来,所以对于正月十三的习俗,可能也了解的不多。其实正月十三是很重要的一天,十三过后两天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便是闹花灯了。在我们县城,每年都有花灯展示。按照旧时的风俗,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一直到正月十八落灯,所以正月十三被定为“上灯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月十三“上灯日”,记住“吃1样做4事”,寓意吉祥圆满好运来。正月十三是我国春节期间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不仅要“上灯”,还有很多习俗讲究,这正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年味的体现之处。无论生活多忙,工作多忙,传统文化不能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正月十三这一天有哪些习俗吧~

吃汤圆

汤圆是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传统美食,在很多重要节日里都讲究吃汤圆。民间有俗语称“上灯圆子落灯面”,汤圆又称“汤圆子”“浮元子”,所以这上灯圆子指的就是要吃汤圆。在正月十三这一天晚上,全家人要在一起吃汤圆,圆圆滚滚的汤圆寓意新的一年里圆圆满满。正月十三过后,新年也将落下帷幕。

3做:上灯,豆腐节,“圣虫”宴

上灯

正月十三这一天为“上灯日”,所以这天最重要的活动便是“上灯”了,而在各地的风俗有所不同,所以“上灯”的形式也各有差异。

过去各家各户都有灶台,一日三餐都是围着灶台转。所以在正月十五闹花灯前夕,家家户户举行的“试灯”仪式便是在灶下举行的。正月十三这天人们要在灶下点灯,所以又被称作是“点灶灯”,十三又称为“灯头”之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们老家河北地区,正月十三这天晚上要散灯花,母亲告诉我“灯花”最开始是用皱纹纸做成的,通常为红色,而在我们小时候,则变成了小红蜡烛,从正月十三开始一直到正月十六晚上,要将点燃的灯花散遍家中各处,屋子院子的各个角落都要散,一直散到家门,据说这样可以驱除一年的霉运,而好运则会降临。现在还记得院子里散漫灯花的场景,特别漂亮。

在老北京则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所以,十三也是为“上灯日”,从这天起,人们便开始张灯结彩扎彩灯了。各地的彩灯也从十三开始亮起来了。

而对于沿海地区的渔民来说,正月十三这天则要放海灯。因为传说正月十三是海神娘娘的生日,一些渔民在这天会在岸上摆好祭品,点燃鞭炮,并且把写满祝福语的船灯放进大海,以此来求得海神娘娘的庇护,祈求生活平安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腐节

豆腐与“兜福”谐音,是福气的象征。年夜饭上讲究吃豆腐,寓意新的一年里福气满满。而在南方的一些地区,则将正月十三这一天定为“豆腐节”。传说豆腐不仅能增福,还能添丁保丰收。

在豆腐节这一天,人们会集体出资购买大量的豆腐,人们首先要举行祭祖仪式,燃放鞭炮,而后便开始正式的“豆腐节”。男女老少会互相投掷豆腐,来祈祷新的一年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生活富裕。越是被豆腐砸中的人,在新的一年里则越有福气和好运。

圣虫”宴

在北方的一些农村地区,正月十三有制作“圣虫”宴的习俗。圣虫的“圣”也为“升”,寓意五谷丰登,步步高升。“不过十五不出年”,这是春节期间最后忙碌的一天,这其中体现着浓浓的北方传统。在这一天,村里的主妇们凑在一起,和面,雕刻,造型,蒸煮,经过几步,一个个形象生动,生活灵活现的“圣虫”便在妇女的巧手下“诞生”了。

杨公忌

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喜欢观察天象,以此来推算未知的事,并且会根据各种天象来判断吉凶,并形成天文历法。所以在民间流传着“杨公十三忌”,据说是唐代风水大师杨筠松根据“二十八星宿”的顺数,排列,推算出来的十三个需要忌讳的日子。这些日子被认作是不吉利的日子,在这些日子中不适合婚假,开张,动工,签合同,出远门等。而正月十三则是“十三忌”中的第一个忌日。

我是小茉莉,今天跟大家分享了正月十三的传统习俗,这是从祖辈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魂,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传承。如果你的当地还有更多的风俗传统,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本文系小茉莉美食记原创,码字不易,严禁不良自媒体抄袭、搬运。欢迎大家点赞,收藏和转发!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