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淡淡翠

提起盛唐,很多人都会想到“贞观之治”,想到一手把唐朝推向辉煌的唐太宗李世民。

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李世民的成功背后,离不开一个女人数十年如一日的陪伴与支持。

这个女人就是长孙皇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李世民的结发妻子,从13岁到36岁,长孙皇后把一生最美的年华都奉献给了丈夫和孩子,而她的言行举止也成为后世楷模,被誉为“千古贤后”

更难得的是,在长孙皇后身上,你会看到一个女人最通透的模样。

1

坎坷幼年,心怀希望

和很多平民皇后相比,长孙皇后的出身,可谓是显赫至极。

她的父亲长孙晟是隋朝大将,官至右骁卫将军,母亲也是名门之后,出生在这样的人家,长孙皇后从小就受尽宠爱。

在那个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长孙晟为了自己小女儿将来的幸福,颇费了一番心思。

他不仅让女儿从小就饱读诗书,还一直细心留意着京城中的青年才俊,希望能为女儿物色一个如意郎君。

而长孙晟选中的人,就是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世民长得一表人才,有勇有谋,更难得的是,李世民的母亲是一个非常睿智有格局的人,长孙晟相信,这样的女子教出来的儿子绝对不会差。

于是,长孙晟亲自到了李渊家中,和李渊定下了儿女亲事。

如果故事按照这个路线走下去,长孙皇后接下来的人生,那一定是一帆风顺,在父母的庇佑下安稳一生。

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婚约定下不久后,长孙晟就去世了。而此时的长孙皇后,年仅八岁。

失去了父亲的保护,年幼的长孙皇后还没有从丧父的悲痛中走出来,就第一次看到了人性的薄凉。

长孙皇后同父异母的哥哥长孙安业,在父亲去世不久就把继母和自己的弟弟妹妹全部赶出家门。

就这样,长孙皇后和哥哥一起随母亲去了舅舅家,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舅舅对他们兄妹二人十分优厚,可是,常年住在亲戚家,又怎能像在自己家中一样完全顺心遂意呢?

但长孙皇后从没因为生活的变故就心生怨愤。

她打起精神,勤俭自持,读书明理,小小年纪就因长相貌美、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闺秀风范而美名远播。

公元613年,十三岁的长孙皇后终于如愿嫁给李世民为妻,开启了崭新的人生。

人活一世,想要事事顺心何其难?

可不管身处何种境地,不管境遇如何艰难,只要不放弃自己,不放弃心中的希望,就一定如长孙皇后一样,守得云开见月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艰难险阻,一往无前

嫁入豪门显贵对很多普通人来说,是穷尽一生也无法抵达的梦想。

但对长孙皇后而言,这却是生活给她的另一种磨砺。

李渊家虽然位高权重,可当时的时局动荡,农民起义者众,再加上隋炀帝忌讳“李氏当天子” 这句谶言,杀死大臣李浑全家三十二人。

早就不满隋炀帝昏庸的李渊,也把起兵的计划早早提上了日程。

公元617年,李渊起兵入主长安,并在次年受禅登基为帝,改国号为大唐,李世民也被封为了秦王。

此时,距离长孙皇后嫁入李家,刚刚过去了五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小年纪就看多了生死,看透了人性,长孙皇后怎会不知丈夫的身份看似一跃升为皇子,实则背后惊险重重呢?

尤其是李世民这些年跟随李渊南征北战,战功赫赫,显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早已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猜忌。

虽说李建成和李世民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可在皇权面前,哪有什么亲情可言。

和当时太子李建成与后宫嫔妃往来交好相比,李世民对后宫的冷淡态度,让他渐渐被皇帝疏远,形势对秦王府相当不利。

这一次,长孙皇后再一次表现出自己独有的智慧与担当,她频繁出入皇宫,孝顺李渊,与后宫嫔妃周旋,做事谦逊低调,深得李渊欢心,也大大缓解了李世民的尴尬处境。

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太子不断在高祖面前诋毁李世民,千方百计想要除掉自己的“心腹大患”,偏偏李世民的性格颇为刚烈,引起高祖疑心。

长孙皇后知道,丈夫与太子彻底撕破脸的那一天,不远了。

“山雨欲来风满楼”,随着形势越来越严峻,李世民不得不选择孤注一掷,联合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密谋发动政变。

平时看起来温文尔雅的长孙皇后,也挺身而出,站在丈夫李世民身旁坚定地支持他,陪伴他,给困顿中的李世民带来了极大的安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这是一场压上全部身家性命的豪赌,可长孙皇后丝毫没有惧怕。

政变之前,她亲自勉励将士鼓舞人心,最终,这场政变以李世民的胜利而告终。

老话常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在外人眼中,长孙皇后的一生都是显贵至极。

可对长孙皇后而言,不管生活给她带来什么,她都勇敢坚定地面对,积极乐观地生活,最终才能冲破艰难险阻,给自己赢得了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身居高位,不忘初心

自古以来,后宫嫔妃为了争夺宠爱,无不使出浑身解数,用尽心机。

长孙皇后却是个例外。

李世民登基为帝后,长孙皇后也顺理成章地坐上了皇后的宝座。身份的巨大转变,没有让她迷失自我,反而让她愈加清醒地认识到,从今往后自己更应该做好天下女子的表率。

为了让唐太宗能专心政事,长孙皇后兢兢业业地管理后宫,对待嫔妃宫人一直都是温和有加,甚至还把自己的物品送给她们,得到后宫上下一致爱戴。

而且她从不要求专宠,常常劝丈夫雨露均沾,为皇室开枝散叶。

不仅如此,长孙皇后十分清楚外戚势力过大会对皇权产生多大的影响。所以,尽管哥哥与唐太宗相识少年,一直深得太宗器重,长孙皇后依然力劝唐太宗不要重用哥哥,还让哥哥主动辞去了有实权的职务。

或许很多人都觉得长孙皇后过于忧虑了,但是“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在盛宠时早早为将来留下后路,正是长孙皇后的睿智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太宗的性格比较暴躁,虽然做了皇帝后,一直虚心采纳大臣的建议,但是难免有冲动的时候。

在这一点上,长孙皇后也用她独有的智慧,一次次让丈夫冷静下来。

有次下了早朝,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气得直说一定要找机会杀了魏征。

长孙皇后听到后,没有着急劝说,而是径自去内房换了一身正式的朝服,然后走出来对太宗表示祝贺。

太宗不解,长孙皇后笑着说:“我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征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的开明,我怎能不祝贺呢?”

一席话下来,不仅成功地浇灭了唐太宗的怒火,也让他彻底冷静下来,从此之后更加重视魏征。

还有一次,因为唐太宗想给爱女长乐公主增加嫁妆,魏征提出此举逾越礼制,惹得太宗十分不痛快。

长孙皇后知道后,不仅没有因为魏征的反对而生气,还特地派人送了赏赐给魏征。这样的心胸气度,非寻常女子能及。

俗话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正是长孙皇后这种身居高位,依然勤俭自持、不忘初心的秉性,才让她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贤良淑德的美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

人生最要紧的,是活得通透

公元636年,长孙皇后病逝,年仅36岁。

临终前,长孙皇后一再向唐太宗请求:“妾生无益于人,不可以死害人,愿勿以丘垄劳费天下,但因山为坟,器用瓦木而已。”

勤俭爱民的美德,可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纵观长孙皇后三十六年的人生,幼年丧父,见惯人性薄凉;成婚后,一路伴随丈夫蹚过困境,走向“贞观之治”。

明朝政治家张居正这样评价道:

“观长孙皇后之于唐太宗,虽夏之涂山,周之太姒,无以过之矣。太宗外有忠臣。内有贤后,天下安得不太平。”

而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长孙皇后带给我们最大的启发,就在于她对生活的通透。

身处低谷不悲观,身居高位不骄奢,一生都从容大气、进退有度。

正如《小窗幽记》中的那段话:“气收自觉怒平,神敛自觉言简,容人自觉味和,守静自觉天宁。”

与君共勉。

( 本文系作者原创首发,抄袭必究)

作者简介:淡淡翠,山野草木,煮字为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