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介绍的名家孟云浦,讳化鲤,明代新安县人,字叔龙,号云浦,是“伊洛七贤”之一。天资聪颖,才13岁就开始读《易》,初次写文章就不拘泥于城规。本人也非常好学,平日遇到前辈就会行礼,向他们请教学业中的难题,在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21岁时,他的才华已经远近闻名,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他从京城回到新安,开始他的讲学生涯,并创立了当时豫西地区最大的私立书院“川上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等到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36岁的孟云浦在朋友和家人的劝说下,才进京考试,并且考中进士。他不仅非常的有学问,在后来的做官期间也是清正廉洁,为人称赞。

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孟云浦担任户部主事,那年冬天奉命去天津河西务管理税务,这河西务是大运河最北边的水陆码头,当地商旅众多,商业贸易非常的活跃,这要是在心术不正人眼里,只会觉得自己找到一个肥差。但孟云浦并不是这样的人。

他来的之后,先整改了当地的积弊,让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的费用都从国库里出,不能再打扰商户,更不能刁难他们。并且孟云浦本人不沾染一钱,把国家税收都交给了武清县令管理,他自己就给人讲学,表彰礼节道义,埋葬露骸,赈救贫穷的人。等到税期到了,常数已足,他就下令不能再收税,免收了大量金钱。当时的县令想多收一点,他却说自己是按照往年征税的规章办事,不能随意废除,并且商人也是国家的子民,能少征收一分,就是国家对自己子民的一分恩惠。这样的气节感动了许多人,等到他走的时候,有数千人为他送行。

在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当时河北、山东、安徽一带遇到旱灾,当时到处都是荒凉景象,许多饿死之人。这个时候孟云浦奉命去赈灾,他从北京出发,经过河北、山东到达扬州,又折返淮阳,行走了千余里,一路上的经历听闻,可以说是闻者伤心,见者落泪。当时仅仅是淮阳15州县,就有饥民28万,更不用提其他地方。

孟云浦见到这种情况,心如油煎,他当时写了书信督促各府、州、县立刻开仓放赈,告诉他们三日内会再来检查,并且批评了当时行动迟缓的郡县。不止如此,他亲自走街串巷,遍访灾民,他也要求当地官员亲自下乡探寻,了解真实情况。

他害怕当时有官员贪污灾款,便将赈灾情况张榜公示,他考虑到朝廷发的赈灾款不足,就和地方官商量,将无碍银两和各处国库剩余的粮食拿出来,设立粥厂,多方煮粥赈灾。当时有数百万灾民因此可以存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等到万历二十一年,孟云浦在推选人才时,看中了有才能的张栋,只可惜他是位被罢官的言官,而且当时的皇帝非常厌恶言官,但孟云浦却认为自己为国举荐贤才,认为没有计较得失利害的必要。果然他不久就被调离京城,当时朝中大臣纷纷为他上书,但中间有人趁机颠倒黑白,让皇帝更加愤怒,削职,让他回了老家。

先生一生任职过不少“肥差”,但是一生清廉,当官多年,家中没有再建一间房,多置一分地,等到离开京城回到老家之时,只有一仆一驴,和简单行礼,听闻者无不感叹。不过先生并不在乎这些,名利,钱财对他来说不过浮云,被削职时,反而很坦然,等到回乡之后,就研究学问,并结合自己经历讲学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