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使去大宛索要汗血宝马,被杀。汉武帝大怒,派宠臣李广利去征讨大宛。李广利带着属国六千骑兵和群国的几万恶少年去了西域,沿途的小国坚守城池,不给汉军提供吃的。

汉军只能一路攻打小国,打下来就有吃的,打不下只能挨饿离开。等大军到郁成的时候,剩下的几千士兵已经饿得不行了。

所以,汉军攻打郁成,大败。

李广利和左右的人商量说:“连郁成都攻打不下,更何况大宛的王城呢?”他们只好撤退。

这一次西征大宛,前后花了两年,等到敦煌的时候,士兵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了。

西域遍地沙漠,汉军远道而来,面临的危险很多,一路上缺少粮食。

西域各国敌视他们,不仅不提供吃的,还常常杀死掉队的士兵。

饥饿的汉军失败是很正常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汉武帝听说他们撤军回来了,大怒,派人守住玉门关,说:有敢入关的士兵,立刻斩杀了。

李广利害怕了,只好暂时驻守在敦煌。

在汉武帝看来,已经出兵攻打大宛了,假如连这样的小国都打不下来,那么像大夏这样的国家就会瞧不起汉朝,汉朝很难在西域建立威信。

于是,汉武帝赦免了国中的一些囚犯,又征召了一些恶少年和边境骑兵,派去攻打大宛。

但是,假如还是没吃的怎么办?

新出发的队伍装备了十万头牛、三万匹马、上万头骆驼和驴子,驮着充足的粮食和兵器。

全国各地应征的人特别多,运送粮食到敦煌的车马络绎不绝。

李广利带着这支庞大的军队第二次出征了。

这一下,沿途的国家都吓坏了,纷纷拿着粮食出来迎接。也有不配合的,比如轮台国。于是汉军就攻打、血洗了轮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路上,汉军顺利到了大宛的王城,两军交战,大宛军队败退到城中坚守。

大宛城内没有水井,要从城外引水。于是李广利就派工匠改了入城的水道,断了他们的水源。

汉军包围大宛王城,连续攻城四十多天。

城内的大宛贵族也慌了,商量说:“汉军之所以来攻打我们,是因为我们的国王把好马藏起来,又杀了使者。假如我们杀了国王,拿出好马,汉人就会退兵了。假如他们不退兵,我们再死战,也不晚。”

于是,大宛贵族杀死了国王,对汉军说:“你们退兵吧,我们献出好马,给你们提供粮食。假如不退,我们就把好马都杀了,康居的救兵很快就要来了。”

李广利听说大宛找到了会凿井的汉人,城内的粮食也还很多,他担心康居来援救大宛,到时候汉军必定会失败,所以就同意和谈。

大宛果然拿出好马让汉军挑选,而汉军立了大宛贵族中和汉朝友好的一位当了新的大宛国王,双方签订盟约。

最后,回到玉门关内的士兵只有一万多人。虽然胜了,但是汉军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

表面上看,这一战汉军只获得了一些好马,但它的影响是巨大的:后来西域各国归顺汉王朝、匈奴被赶出西域,都与这一战的胜利有着巨大的关系。

这是汉武帝对付匈奴、经营西域的经典之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之前,汉朝是怎样对付匈奴的呢?

有一个过程。

汉初需要休养生息,于是汉人就给匈奴送财物、送公主和亲来换取和平,但是匈奴照旧来侵扰中原。

等到汉武帝继位,国家也有了比较多的财富积累,他们开始采用速战速决的方式和匈奴作战。但汉武帝的高明之处更在于,他除了对付眼前的匈奴,还想到了更长远的经营西域的对策。

简单来说,就是对西域各国恩威并施,一方面派出使者送礼物去结交、一方面派出军队去征讨。匈奴是草原游牧民族,对自然条件依赖很大,西域更是匈奴的资源宝库,所以汉武帝经营西域,实际上是在对付匈奴。

但是呢,西域各国毕竟离匈奴近,而离汉朝远,所以汉人只是送礼结交并不能使西域各国臣服。

汉武帝派李广利出征大宛的这一战,就是把汉朝的实力亮出来,让西域各国看到汉朝的力量,从而建立汉朝的威信。

你怎样看待汉武帝经营西域的策略?怎么看待李广利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关注@文史有意思,了解靠谱有趣的文史知识呀。

本文部分参考《汉书》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