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淡淡翠

上个月的时候,无意中看到这本书。

其实当时看到书名是《认知觉醒》,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肯定又是一本枯燥无味的说教书。

没想到,当我翻开书本看完第一章,就被书中一句话深深打动了:

“焦虑的根源是,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趋难避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这说的不就是现实中,很多人的心态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段时间,有个同学找到我,说想要学写作。

我告诉她:“想学写作不是说会写作文就行。你得坚持每天读书,每天做笔记,每天拆文学习,才能慢慢找到感觉……”

那次联系,我几乎把这几年的心得体会倾囊相授,然而她却再也没有联系过我。

还有三年前与我同期的写作班同学,不管刚开始怎么说要坚持,要努力,但是真正坚持到现在的,已经寥寥无几。

由此可见,“急于求成”“趋难避易”几乎是所有人都会犯的一个错误。

而只有真正克服这两点的人,才会真正得到成长。

很幸运,《认知觉醒》这本书,就是让我们觉醒自我,找到答案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一直都在和我的重度拖延症做斗争。

编辑约稿,我常常拖到最后期限才熬夜完成,匆匆交稿;明明10点就要办理完一个业务,我却磨蹭到9:50才出门,一路上急急慌慌;下定决心十点一定要上床休息,结果刷手机刷到停不下来,一晃神,已是凌晨……

诸如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

很长一段时间,我陷入“焦虑——自我厌弃——焦虑”的怪圈里。

为此,我看了很多如何治疗拖延症的书,也了解了很多相关知识。但是大多数都在告诉我:要想治好拖延症,就要提升自己的自控力。

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我自控力那么好,还会拖延吗?还会焦虑吗?

《认知觉醒》的作者,却给了我完全不同的答案:喜欢享乐是我们的天性,上天赋予我们理智脑的智慧,是让我们驱动本能和情绪,而不是取代他们。

就好比一个公司里,员工性格各种各样,如果你看不惯员工的做法,把他们都辞退所有事情都自己干,那是绝对不现实的。

真正有智慧的领导,是想方设法让员工开开心心就把工作给干了。这样才是皆大欢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诚如前文所说,焦虑的本质是因为我们“急于求成”“趋难避易”。那么如果给焦虑体现在生活中,往往是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种,完成焦虑。即把自己每天的工作安排得太满、想学的东西太多等等。

第二种,定位焦虑。说白了就是对自己认识不够,明明还是初级菜鸟,却拿自己和人家大神攀比。

第三种,选择焦虑。比如买东西的时候,同时有好多种摆在你面前,你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反而给自己带来焦虑情绪。

第四种,环境焦虑。因为环境影响,限制了某件事的进度,也会让人抓狂。

第五种,难度焦虑。手头的工作太难,要做的事情太棘手等等,都会给人带来焦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我们了解了焦虑的根源和几种不同的形式,接下来,该怎么做呢?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三个概念。

第一, 舒适区边缘

平时我们总是听到有人提“舒适区”这个词。

舒适区,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已经适应习惯的环境、方法。比如,一年级的孩子做1+1=2的题就是他的舒适区。

作者提出,因为我们“趋难避易”的天性,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对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工作,或者看起来很难的改变,望而却步。

就好比,让一个习惯睡懒觉每天十点才起床的人,必须五点就起床,那么对他来说就很难接受,就会产生抗拒心,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拖延。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克服惰性呢?

答案就是这个词——“舒适区边缘”

顾名思义,舒适区边缘就是在你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但是必须稍微努力一下才可完成的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是拿前面那个早起的人来举例,他习惯了10点起床,那我们可以让他提前十分钟,9:50起床,就少睡十分钟而已,不会像提前五个小时起床一样痛苦,但是又可以让他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习惯早起。

还有学习的时候,那些一眼看上去不知道答案,但是能大体知道思路,只要认真算一算就能算出结果的题,就是学生的舒适区边缘。

不做太难的,因为太难容易让人找各种借口退缩拖延;也不做太简单的,因为太简单的,早已熟练于心,再练习就是浪费时间。

就坚持做这类“舒适区边缘”的题,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思维能力。

由这个词语还可以联想到——微习惯养成法。

当我们想要养成某种习惯的时候,不妨给自己制定一个小小的目标。比如,每天读一页书,每天做一个俯卧撑,每天早睡五分钟……

这样一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轻松养成好习惯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要“清晰”,拒绝“模糊”

最近经常看到有人说自己努力了这么久,但是粉丝数量就是上不去,很挫败很迷茫。

其实,用《认知觉醒》里面的概念来说,就是目标模糊。

看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不服气了:我的目标就是千粉呀,哪里模糊了?

好,那么我问你:除了千粉这个大目标之外,具体到每天的目标是什么?

如果没有具体到每天的、落到实处的计划,那么“千粉”对你来说,就是一个模糊而笼统的概念。

一旦目标模糊,行为就没有了准绳,每天浪费时间而不自知,到最后还会陷入焦虑和自我怀疑中。

这就是作者告诉我们的:要想成长,就要学会把目标具体化、清晰化。

还是拿“千粉计划”来举例: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把任务拆解到每天的日程安排里。比如,每天发几个动态?写长文的频率是每周一篇还是两篇?

就像老话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与其焦虑自己的粉丝数量,不如一步步,踏踏实实看书,认认真真写作。

只有功夫到了,改变才会自然而然的发生。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清晰目标的方法呢,作者也给出了两个:一个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不要看手机,防止大脑习惯了娱乐而难以进入工作学习模式,要用读书、写作、跑步、开始工作等,来让大脑从一开始就适应脑力活动。

另一个是:学会做每日计划安排。

在书中,作者用自身的例子建议我们,最好把每天要做的事情记录下来,然后每个事情写上时间段,这样才能更好的督促自己完成每个任务。

但是这一点呢,我建议大家还是根据自己情况来。

比如我吧,我每天都做计划,但是我从来不写计划时间段。因为我本身特别讨厌被框框架架套住的感觉,不写时间段我会自我督促“当日事当日毕”,反而写上时间段我就会因为内心抗拒而拖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 匹配与深度

如果说前面的“舒适区边缘”“清晰与模糊”,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个概念。那么“匹配与深度”,就是让我内心更平和安静的概念。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拥有无限多的时间,以及永远也花不完的金钱。

可是作者却告诫我们:太多的时间与金钱,于很多人而言,不是幸福,而是灾难的开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像很多彩票得奖的人,骤然得奖后,瞬间陷入迷茫,辞掉工作、与老婆离婚,买了豪车豪宅,每天出入高档会所,最后没过几年,钱花完了不说,还妻离子散,欠了一屁股债。

还有我们都羡慕自由职业,因为他们看上去拥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学习,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然而事实的真相是,很多自由职业者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都会经历迷茫与失控的感觉,作息也变得极其不规律。

因此,作者做出结论:“做选择是一件极为耗能的事情,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清醒与定力,绝大多数人最终都会被强大的天性支配,去选择娱乐消遣。在有约束的环境下我们反而效率更高,生活更充实。理想的状态是持续获取与自己当前能力相匹配的财富或自由。”

简而言之,不要对自己有过高的期望,要降低自己的欲望,不要指望打鸡血、拼意志力,而是学会拆解目标,把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事情做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做好这一步之后,接下来就是“深度学习”。

学习和阅读一样,在质量,不在数量。

总看到网上很多阅读达人一年能读一百本,甚至数百本书。但是说实在的,我做不到。如果为了拼数量,走马观花或者跳跃式阅读,只会让我变得更加浮躁。

我喜欢慢慢的看一本书,做笔记,把书中的知识点凝练在笔端,然后再把笔记转换为一篇篇书评。

没想到误打误撞,这恰恰就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深度学习”的概念。

“把学到的东西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别人听”“把读到的书,用自己的话写成书评”……这都是深度学习的方法。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这种方法无疑是“笨拙的”“落后的”。

但套用作者在书中的一句话来说:

“选择一些值得关注的人,和他们保持联结。他们释放的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会一引领我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但无论如何,最终要自己去读、自己去想、自己去做。
就像这本书,如果它触动了你,也仅仅是为你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最终能否获取深度学习的能力,只能靠你自己行动,没有人能够代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便利,让我们越来越习惯于各种唾手可得的知识。

但是要想真正走出迷茫,得到成长,关键还是要靠我们自己。

如果你正苦于人到中年,还一事无成。

那么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开始改变,不要犹豫。

还是那句话:觉察是改变的开始。

永远不要觉得一切都迟了,只要你愿意,“现在”就是迈出第一步的最佳时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系作者原创首发,抄袭必究)

作者简介:淡淡翠,山野草木,煮字为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