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人人都可以使用的字,意思大概是“我的”。

好家伙,等到秦始皇嬴政统一天下,发明了“皇帝”的称号,他顺手把“朕”这个字也给独占了:从此,只有皇帝一人可以自称为“朕”

相当霸道。这样强势强权的君主,无疑是极度显眼的,想杀他的人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视剧《大秦赋》中的秦始皇嬴政

战国七雄,秦国是最西边的国家。早在嬴政带领秦人东出、扫灭东方六国的大战期间,就有人试图刺杀他。这个人就是春秋战国“刺客人气排行榜”上排名第一的荆轲。众所周知荆轲刺秦失败了,而他败了以后,他的好友高渐离也刺秦失败。

这一对好朋友的刺秦故事是怎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视剧《大秦赋》中的荆轲

当年,燕国的位置在整个战国版图的最北方,与外族匈奴接壤,距离秦国是很远的。随着大秦的铁蹄踏灭韩国,燕国人感受到了威胁,燕国太子丹尤其惶恐。

秦王嬴政出生在赵国,太子丹少年时在赵国当质子,两人交好。后来嬴政回秦国成了秦王。两人再次相见,却是太子丹到秦国当人质之时。史载,身为秦王的嬴政没有礼遇太子丹,昔日好友反目,太子丹满怀怨恨逃回燕国,决意报复,他找到了刺客荆轲。

韩、燕相继被灭,荆轲带着一张作为臣服象征的燕国督亢地图和秦叛将樊於期的首级,去刺秦。图穷匕见,荆轲抓起藏在地图中的匕首刺杀秦王,即将得逞,却被砍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视剧《大秦赋》中的高渐离

荆轲败了,多年以后他的好友高渐离,那个在易水击筑、送荆轲刺秦的高渐离,也踏上了刺秦之路。

高渐离擅长击筑(乐器),名声在外。嬴政爱惜他的才华,明知他与荆轲相熟,还是赦免了他,只是弄瞎了他的眼睛。高渐离慢慢取得嬴政的信任,悄悄把铅熔化在筑里。后来他进宫接近嬴政,趁机举起筑扑打,但没打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视剧《大秦赋》中在易水边击筑的高渐离

天下统一了,但刺杀并没有停止,高渐离的刺杀就发生在天下统一之后。六国亡了,但六国的子民还在,老有人谋划着要杀嬴政。

有一次,嬴政想穿着便装在咸阳城里微服出行,身边只带了四个武士。这天夜里,他们在兰池宫遇上盗贼,受到了逼困,形势危急。好在,武士击杀了贼人。嬴政下令在都城四周搜捕同党,找了二十天,一无所获。

当时的局势可能是很紧张的,这一年一石(约20公斤)粮食的价格高达1600钱。穿着便服夜行的嬴政,都能被发现、被刺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视剧《大秦赋》中的嬴政

老有刺客想害朕。此前,发生过更为凶险的刺杀,主谋叫张良

张良,那不是刘邦的谋臣吗?是啊。刘邦崇拜比他大三岁的嬴政,但他的谋臣张良可是恨透了秦始皇。

嬴政有个习惯:每灭掉一个国家,就在咸阳北坂上仿建该国的宫殿,再往里填充各国的美人和财宝。

在他看来,这是彰显一统天下的功绩;而在被灭的六国人眼中,这是一种炫耀和羞辱,所以六国后人更加仇恨秦始皇,这其中就有张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视剧《大秦赋》中的嬴政

张良的祖上是韩国人,他的父亲和祖父曾经做过韩国五代国君的相国,张良岂止是“官二代”。韩国被灭的时候,张良还小,尚未进入官场。但国破家亡的仇恨,让他决意要复仇。

秦灭六国,韩国是第一个被灭的国家。嬴政灭韩,对韩王韩国贵族都很好,没有诛杀他们,还保留了他们的财产。

因此,出身韩国贵族世家的张良,在韩亡以后还能住在故乡,祖传的丰厚家产也没被没收,家里光是奴仆就有三百多个。

当时,张良的弟弟死了,但他不去料理丧事,而是把钱省下来,拿着全部家产去招募刺客,就为了刺杀嬴政。他东奔西跑,终于招募到一位大力士,又专门打造了一把120斤重的大铁锤,准备一锤子要了秦王的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铜车马

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热衷巡游天下考察民情的嬴政,开始了新一次的东游。对张良来说,行刺的机会来了。

张良事先算好了嬴政东游的路线,带着大力士埋伏在博浪沙(在河南省阳武县)。眼看嬴政的车队近了,大力士将120斤重的大铁椎投向了嬴政坐的马车。可惜,一个偏差,铁锤只击中了旁边的副车,嬴政死里逃生。

怒不可遏的嬴政,下令四处搜查刺客,找了十天,一无所获。

难道是张良的刺杀,计划得神鬼莫知吗?

不是的。有人知道张良招募大力士、知道他找过善于投掷的人,但没人暴露张良的秘密。只因为痛恨嬴政的人太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铜车马

在荆轲刺秦失败十年后,发生的这两起刺杀,都是有形的。

无形的刺杀,一直延续到了秦始皇死后。刺杀的武器就是被灭六国后人的,比如楚国王族的后裔班固,在史书中写了不少抹黑秦始皇的话:说他是吕不韦的儿子,说他坑杀儒生,等等。这样满怀仇恨的提笔诛杀,比当年的刺杀厉害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纪录片《中国》里的荀子形象

儒家的荀子曾经到秦国考察,对秦国的吏治大为赞赏,但也为这个国家缺少儒家文化而不安。说起来,秦始皇并非完全独尊法家,他的理念是很混杂包容的,也包括一些儒家观念。

假如当年在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儒家的文化得到更多重视,百姓及时获得休养生息,那么秦朝是不是就能避免二世而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