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杜杜老师。

昨天晚上已经十一点多钟了,手机微信突然亮起。我一看,原来是一位家长。

心想,这么晚了给我发信息,一定是有紧急的事吧。我赶紧打开。

接着家长就开始跟我倾诉起孩子的问题了,duangduang的发过来10多条消息后,最后一句是:

杜杜老师,你说这可怎么办啊?

原来,孩子这次的月考中作文扣了25分,触动了家长的焦虑开关,大晚上睡不着觉了,找我“求医问药”来了。

根据家长的形容,孩子平时非常能说,看到的事情会描述得很精彩,讲起来更是滔滔不绝。

可是一到写作文呢,就像换了个人一样,磨磨蹭蹭半天动不了笔。

家长急得啊,“你说这孩子嘴上怎么不长根笔呢”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这并不是个例。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那种特别会说话,滔滔不绝的,写作文肯定没问题。

可为什么却成了家长们最大的困惑呢?

那在杜杜老师我看来,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会说话≠会写作文。

“会说话”跟“会写作文”,压根就不是一回事。

所以,千万不要认为,孩子既然能说会道,那么把他所说的话写下来,就是文章了。说话和写作是不同的两种活动,它们的思考方式不同,表达的也是不同的内容。

说话的时候,当场至少有一个听众,可以根据对方的反应去调整自己讲的话,也可以借助身体语言。

只要说话的这个人能表达得生动有趣,能够抓住对象的注意力就好了。

而写作现场是没有观众的,你可以说写作是作者自己跟自己的对话,或者想象成是作者自己和读者的对话。

写作的时候,要独自把一件事情全部叙述完成,这同时是叙述的过程和倾听的过程。写作也不能借助身体语言,全凭文字。

给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据说这“敲”字,贾岛斟酌了好久,这里我把它做成了一张简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看,如果把这个“敲”字换成别的字,诗的意境很可能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所以,孩子会说是一回事,落在笔头上是另外一回事。

并且,用嘴巴说这事儿,孩子从出生开始一直在练习。而要把想法变成文字,在孩子那里是生理鸿沟的跨越,只有按照正确的方法持续练习,孩子才能越写越熟练、出彩。

二、会说不代表你说得严谨有逻辑

日常聊天中,大多数语言是张口即出的,想到哪说到哪,没有特别严谨的逻辑关系。

比如带孩子旅游,你问孩子看到了什么?

孩子可能回答:看到了小溪,溪水哗啦啦流着,好像在唱歌,里面的小鱼游来游去,特别可爱。

哦,还有一棵老树,这棵树都一百多岁了,比我爷爷年龄还大呢,它的半个身体被雷劈裂了,但它的树叶还那么绿,真是厉害!

对了,还有好多好多的花,漫山遍野都是,五颜六色的,特别漂亮!

......

是不是听着孩子巴拉巴拉一口气说了这么多,里面还用到生动的比喻呢,回去写作文肯定没问题了!

可结果却不尽然,孩子的作文语言还是干巴巴,内容还是流水账。

为什么呢?

原因也很简单,孩子口头说的都是碎片化的语言,而作文并不是孩子说的话的简单组合,它一个严密、统一的系统,是需要精心谋篇布局的。

该取怎样的题目?

如何开头比较吸引人?

看了那么多景色,哪些素材可以写?

素材中哪些要详写,哪些要略写?

……

瞧,每个问题都是一个坑,如果写作前没有逻辑,写作就是乱写。

怎么办呢?

我给大家的建议就是“打草稿”,并不是先要大家逐字逐句的把作文先写一遍。而是要构思文章,搭建框架。

简单来说,就是下笔前需要先确定写作步骤。

就像我们常用到的总分总结构,想一想先描述哪些现象,再分类展开哪些细节,最终归纳总结,哪个现象可以总结出哪个观点,又由哪个观点推测发生什么现象。

这些就是行文的步骤,也是逻辑思维的内在体现。

所以,我们在平时和孩子聊某个作文话题的时候,要刻意的引导孩子整理好思路,注意作文结构,注意前后话的逻辑关系,不要漫无目的,东一榔头西一榔头。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了。其他的学习问题,或是各科干货,杜杜老师也会在后面的文章中慢慢给大家完整的分享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