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怀淡淡的乡愁,一泓香醇的故乡水

伍岳峰

广东人都有种种怀旧的情怀,那是青石板,旧祠堂。

祠堂前面的风水塘,留下许多孩提时代的浪漫记忆。

旧时广州陈家祠前面的风水塘,那是多么的气派,可惜今天再也找不到她风骚的影子。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一般风水大宅,面前都有一个半圆形的池塘,远远看去就像是倒映在地面上的半月,十分美观怡人。

水为财。池塘是广东人的风水塘,他们认为池塘蓄水,足以滋荫地脉,涵养真气,故池塘有养人蓄财的寓意。

在传统民居风水中,门前有塘至关重要。

人们认为,门前的池塘越大,家人就会赚更多钱,出更多的人才。

人们对水的依赖性很强,海纳百川、水利万物;比如生活用水、洗涤、游泳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安全防火的需要,若遇火灾,风水塘就成了救命塘。奇妙的是,风水塘还可以养鱼,到了夏天则有凉爽的过塘风,那真是风生水起。

旧时人们之所以建风水塘,是因为建房的挖掘建筑用土方便的需要,房子前挖出一个大坑,天长日久就形成了一个大池塘。

虽然风水塘已逐渐式微,但人们亲水情结,仍然是广东人的本质精神。

广东民居向来特别讲究风水,宅前有水,宅后有山。多数宗族祠堂门前总有一口风水塘,有纳气聚财之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龙湖不是彼龙湖

这里说的龙湖是一群古村落。龙湖古寨地处潮汕韩江中下游西岸,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现在仍保存着100多座古建筑。寨内庭院深深,千年老榕树,盘龙错节、随处可见。

走进龙湖寨门,街巷井然有序、巷陌纵横、名宅巨祠无数。古寨的结构很讲究,是先人按照九宫八卦修建的,寨中央直街由于形似龙脊,加上该寨四周韩江水系、池塘湖水环绕,因水形似龙而称龙湖,直街东面有三条街,西有六条巷,形成了三街六巷的格局。街巷中,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贾富绅豪宅100多座,不少有五进、十进之深,向人们昭示这里出了不少达官贵人。

龙湖寨为多姓聚居之地,书斋名称有以姓氏郡望命名;如黄姓的江夏家塾﹑许姓的高阳家塾﹑肖姓的肖氏家斋;但更多的是由邑绅或进士﹑举人命名;如梨花吟馆、读我书屋、抱经舍、雨花精庐、怡香书室等等,从名字里迸发出书卷味的芬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龙汇聚的聚龙村

清朝的广州,一口通商,财富滚滚。广东台山邝姓家族闻名而来,集群而聚。在原本是一片河滩沙地的芳村冲口,辟出一块面临水道处女地;水通广州、水网发达,是广州著名的风水村。经年耕耘、精心修建,人丁兴盛。由于偏安乡间一隅,聚龙村并不为人们所熟知,但因几位落户并发家于村中的商界巨子,在清朝至民国期间的南粤商界中叱咤风云,声名大震。他们分别是创办了矿美南兄弟鞋厂、天元茶楼(现广州清平饭店的前身)聚龙村12号楼主人邝伍臣;在广州太平南路建有10多栋商铺的聚龙村1号楼主人邝觉明;清朝末民国初年显赫一时的黄金巨子、聚龙村21号楼主人邝横石;曾任清朝政府派驻新加坡的商务领事、驻美商务参赞助理等职聚龙村3号主人邝其照。商贾、官宦群聚,是名副其实的聚龙汇虎之地。

聚龙一词,活脱脱的一个风水意蕴,芬芳浓郁的魅力乡村。

三峰笔架旺文昌的大岭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峰成局,势成笔架。

这个小小一个大岭村,历史上竟然出了1个探花(清代),34个进士,53个举人,9品以上官员有100多人。

从风水布局看,肯定有独特之处。

番禺大岭村原名菩山村,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西北面。大岭村开村至今已有800多年。

据了解,大岭村有陈氏开村和许氏开村两种说法。陈氏原籍江西,第三代孙遗庆公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自南雄珠玑巷迁徙至大岭开村;另记载,大岭村的开村主为广东始兴郡皇后之父许氏,于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从南雄珠玑巷逃至大岭开村繁衍。

大岭山三峰耸立,势成笔架。大岭涌于于村前如玉带环绕,荷塘秀美。清光绪23年,赤松仙师扶鸾赐名菩山,故也有菩山村之名。在村出水口处有大魁阁文昌塔。

用八卦布局的黎槎古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黎槎古村落,位于高要市回龙镇北面的黎槎岗上。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南宋时期,由于该村没有水利堤防设施,低洼地带常受洪水淹浸,所以村民们多将房屋建于山腰上。

因该山岗形体似凤,喝名取象,故又名凤岗。凤必朝阳,所以村民们都选择了凤岗的东面或东南面进行居住。

黎槎古村呈八卦形状,布局精巧,暗藏洛书河图的玄机,以《周易》的八种基本图形,即“-”和“--”的符号形状。这些房屋依山而建,环水而立,以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等卦形排列,呈圆形分布,一座座一排排,一圈接一圈,玄机重重,风格独特。

整个古村呈大围屋形状,古屋、村道分布走向状似八卦圆形,周边是圆形的护村池塘与环村大道,仅有南北两个出口与外界陆路相通,又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

八卦之美,是从建筑里透出的文化之骨,一种自然之美。

徘徊在广东的古村落,从风水塘里吹来的不仅仅是乡愁,还有广东人酷爱风水的风生水起文化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囊行走大湾区》 作者:伍岳峰

本文摘抄自《青囊行走大湾区》/伍岳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