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对于明朝灭亡有一个普遍的说法:始亡于嘉靖,实亡于万历,亡于崇祯。意思是在嘉靖年间,明朝就已经有亡国的征兆了,在万历年间就已经不行了,最后苟延残喘到崇祯才算盖上棺材板。

这个说法严格来说不算正确,因为在万历前期的时候,明朝还是比较的靠谱的。虽说后来搞了个三大征,国库支出有点大,但是远远没到伤筋动骨的地步。特别是还派人到朝鲜和日本人干了一架,更是提振国人士气。

现在国家一有事大家都喜欢说"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话是汉朝说的。其实历史上还有两句也很提气。一句就是明朝跟日本干完仗后说的"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另一句则明显有强汉的气势"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致,皆为汉土"。相比较起来,还是最后一句最霸气。

跑题了。之所以刚才说万历前期明朝是比较靠谱的,主要原因就是张居正改革,又称为万历新政。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高育良书记一直提到的《万历十五年》就是说的这个。而万历新政的头功,还是要算在张居正身上的。

张居正是湖北人,以前叫张白圭。传说是他曾祖父梦到一直白龟,然后才有了他,于是便取了这个名字。虽说寓意是好的,终归缺了点意境。后来遇到人指点才改成现在的名字。

张居正是个天才,从小就是,声名远播。比起我这种十岁才会玩九九乘法口诀的废柴,人家祖坟上何止是冒青烟了,简直就是日照香炉生紫烟了。才二十三岁就中了进士了,一般人对这个没什么概念,现在社会一般这个年纪差不多刚大学毕业,看起来半斤八两,其实不是这样的。古代的科举考试分为县试,府试,乡试,会试,殿试。范进五十多岁中个举人后就高兴疯了就是因为太难得了,何况他中的才是个举人,可想而知古代科举考试的淘汰率有多高了吧。所以古代屡试不中的名人才会数不胜数。而且中了进士后是可以做官的,好的还可以直接进入中央机构,未来就是国家的栋梁。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咱就不提了吧。而且张居正还是二甲第九名,一甲就仨,状元榜眼探花。换句话说,张居正是全国第十二。这下大家都明白啥叫天才了吧,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里是看不出高矮胖瘦的,只有站在全国的舞台上,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虽然考试生涯算是平顺,但是仕途之路可要难走多了。当时正是嘉靖朝,嘉靖老仙忙于修道炼丹,对政务不怎么上心,手下一班大臣为了权力互相攻击,著名的大贪官严嵩就是活跃在这时候,后来,徐阶搞掉了严嵩,再后来高拱搞掉了徐阶。总之就是一锅乱粥,国家大事没人关注,北边有鞑靼,东南沿海有倭寇,国内不是水灾就是旱灾,整个水深火热。所以当时大家都说嘉靖嘉靖,家家穷的干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眼前的一切,张居正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毕竟作为一个菜鸟新人,谁又会注意到他呢。于是张居正只好老老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潜心研究经世之道。终于,二十年后,嘉靖皇帝完成了自己修仙的梦想。他的儿子即位,是为隆庆。可惜隆庆帝是个老实人,几乎压不住自己手下的大臣,两拨人还是斗来斗去,隆庆帝虽说是个皇帝,但是老是受夹板气,最终撒手不管,去见自己的列祖列宗了。这时高拱成为了内阁首辅。张居正经过这么多年的熬资历,也进入内阁,本来两人都是志同道合,可以一起名扬清史的。可惜权力的巅峰太小,只能容下一个人,而且司礼监首领冯保也跟高拱不对付,于是俩人联合摆了高拱一道,张居正顺利坐上了首辅的地位。

当时的万历才八岁,不值一提。太监领导冯保是张居正的哥们,有事好商量。至于听政的李太后,野史中俩人连孩子都有了,可见两人关系不会差。李太后是后宫中人,不方便理政,冯保是太监,更不可能上台,所以那几年,张居正可以说是大权在握,堪比后世的多尔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大权在握的张居正并没有祸国殃民,而是一心治国,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入手,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军事力量,加强税收经济。全方位革除弊端,大明朝虽然已经积重难返,但是还是出现了转机。北部和东南的边患相继被平息,国库的存银也丰富起来,官员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整个王朝重现生机。

当然了,工作这么卖力,自然不能委屈了自己。钱是必须的,美女是不能少了的,轿子是六十四个人抬的,想出气了还能借着老师的头衔教训教训皇帝,所以生活是美好的。

这也是后世一直攻击张居正的地方,毕竟个人作风实在是有问题。但是张居正改革挽救了明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这个历史功绩也是应该铭记的。

当然,这么爽的生活只能出现在无脑小说里,生活是不允许的,毕竟生活是公平的。万历十年,不知是勤于政务,还是忙于酒色的原因,张居正病逝,享年五十八岁。带着对改革未竟的遗憾,对年幼万历皇帝的期待,对美好生活的怀念,一代政治家最终在历史上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