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份的时候,中国自动化产业年会揭晓了中国自动化领域年度人物和中国自动化领域年度团队等9个中国自动化界的重磅奖项。这里面有两个消息引起了兔子的注意,首先是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复杂航天产品智能总装柔性脉动生产线研发与应用团队的年度团队奖项,还有就是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数字工厂研究室主任史海波获得年度人物奖项。非常明显,这两项大奖来源于同一项目,这在CAIAC的历史上还是比较少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在兔子看来这就是在向大众传达一个消息——中国卫星脉动生产线已经非常成熟,甚至已经投入实际使用,所以到了可以向大众公开的地步。接下来兔子就逐步拆解复杂航天产品智能总装柔性脉动生产线研发与应用这个漫长的项目名称,咱们瞅瞅这玩意究竟有多高技术含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脉动生产线技术其实并不是一个新技术了。这项技术首先应用于飞机生产,通过设计飞机装配环节中的各个流程完成人员配置。并且将人和装配工具固定下来,让飞机以固有的节拍在生产线上运动,操作人员在固定的站位完成装配工作。这种装配模式将装配车间中的大部分工人设备固定下来,再配合完善的物料管理系统,自动化程度极高,能有效提升航空设备的生产能力。

但是有意思的事情来了,脉动生产线主要面向的是中高产量的复杂航空装备,但是沈阳自动化所搞定的却是复杂航天产品脉动生产线技术,航天设备无非两部分——火箭和卫星。中国当下最具有爆产能潜力的火箭莫过于“快舟”固体火箭,但是有两个问题:

“快舟”系列火箭明显技术来源于“东风”系列导弹的落后产能转化,因为有现成的生产线,并且年需求量也就20发左右,本身对扩大生产能力的需求就不高;火箭设备本身体积庞大,系统复杂,一个脉动生产线至少有数十个装配节点,这就意味着一间生产厂房得同时容纳数十发火箭,考虑到脉动生产线上转运工作和工厂占地面积的限制,火箭脉动生产技术是不现实的。

那么答案就显而易见了,自动化所在突破的是卫星脉动生产线技术。国内当下对卫星的需求空前高涨,无论是”北斗“导航系统后续新卫星发射和老卫星替换,还是之前已经提上日程的”鸿雁“低空通信星座计划,还有特殊用途的合成孔径侦查卫星和天基红外预警系统,建设一条年产量数百的卫星脉动装配系统都是切实有需求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卫星作为一个极小批量高度复杂的小型设备,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是不适合脉动生产线的。但是波音曾经在2012年开展过一次GPS卫星脉动生产线制造实验,第一批次的12颗卫星中有8颗上了脉动生产线,也是证实了卫星脉动生产技术的可行性。自动化所此次提出的脉动生产线还有智能总装柔性的字样,这表明自动化所突破的生产线技术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度专用化的生产线技术,该生产线可以便捷地调整生产卫星的型号,具有比波音生产线更加强大的通用性能。

中国脉动生产线技术起源于西飞的”飞豹“生产,近些年来已经全线铺开,前几年洪都飞机也能宣布其生产的L15教练机也成功组件脉动生产线。航空生产技术是高端生产技术的排头兵,美、英、中、法都有相关大部分应用的报告。而航天领域的脉动生产技术根据现有的资料只有中美两家在搞,其他国家实际上也没有那么大的卫星需求量。波音的之前的GPS卫星脉动生产线的实验性质非常浓厚,现在还没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卫星脉动生产线投入实际应用,从技术积累上来说,目前中美已经到达同一起跑线上。太空轨道的争夺就是新的的”大航海时代“,谁能率先发现”新大陆“,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