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人的视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么看起来都很正常,什么看起来都不正常。——如是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我们被教育要做一个好人,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努力着,或许是为了好人有好报,或许是懒得变得不一样,我们只想做一个普通人,普通的上班,普通的结婚,普通的死去……

这是一个看似很普通的要求,可实现它怎么就那么难呢。

一名大连理工学院的研究生在实验室自杀身亡一事迅速蹿红全网,引发热议——导师没压榨,学生没问题,可悲剧还是发生了。

2020 年 10 月 13 日凌晨一名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在实验室自杀身亡。

他是一名化工学院的研究生,据流传的信息称,他没有懒惰,一直在努力地做实验;他不缺少规划,之前备考了好久地公务员……

而他的导师是一名化工学院的老师,他没有PUA,最多就是聊聊行业前景;他不逼迫997007,赶进度也是因为疫情影响……

导师和学生,看起来什么都很正常。

可人们终究还是看到了那份遗书,那份最后的遗书,那份写得诙谐幽默能让人感受到他对生活热爱的遗书,里面甚至没有怨恨,只是在客观地描述学习和科研的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是啊,刻苦备研考上了,导师也挺友好,父母也没给什么压力,但是生活为什么就是这么难,或许只能怪自己确确实实不太擅长很多东西,擅长的都是没什么用的。

要么入学就应该鼓励大家考教师资格证,去抢枪师范学生的饭碗;得应该鼓励学生辅修管理或者商科,去抢产品经理和采购的饭碗……

然而,我们现在一味地只知道教育这个、教育那个,成天说着别人家的孩子,但从来没有关怀过“失败者”——把怡然自得叫做不求上进;把兴趣爱好称作玩物丧志;把强加意志叫做寄予厚望。

然后,每一代人都用相同的话术教育下一代:你的生活条件比我当年好多了,你有什么不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本质是一种浓浓的爹味,高高在上地教育别人要谦虚。把平庸定义成失败,把正常生活定义成碌碌无为,把情绪宣泄定义成心理脆弱。

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两个父母,几户家庭的个例。

有多少孩子,像胡适小时候那样,被母亲体罚,还不让哭。又有多少孩子心爱之物,像鲁迅表弟小时候的风筝一样被撕个粉碎,只是因为被人觉得“玩物丧志”。

人为地创造苦难,你不光不准哭,你还得感谢给你苦难的人或者事;人为地被打击士气,美其名曰教育谦虚,即便是终于成功,又会被回以“激将法”之类的解释,并且要感恩当年的打击之辞。

年轻人都被逼着玩起了“丧文化”,社会还在一味着抬高学历门槛。所以,人生啊,哪有那么多必须要做成的事。努力了,做不成,就不做了,有什么要紧的,人间不值得,开心最重要。

THE

END

今夜的大山侃到这里

下次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