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春秋末期,周王式微,诸侯林立,逐鹿中原。七个最为强大的诸侯国先后崛起,彼此征战。一时间,旌旗蔽日,硝烟漫天。

在连绵不断的长期战争中,涌现出一大批能征惯战、名震天下的著名将领。中国古代的十大名将,仅战国时期就占了半壁江山。其中又以秦国的白起、王翦(jian),赵国的廉颇、李牧最为有名。《千字文》中用精悍的语句形象地记述了这四位大将的丰功伟绩:“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国七雄

廉颇:赤胆忠心,老将不死

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他赤胆忠心,戎马一生,披坚执锐,身先士卒,战之必胜,攻之必取。

这一时期,强秦虎踞西陲之地,大齐狼卧东部海滨,中原诸国在综合国力上远不如秦、齐。秦国一直想向东扩张,进取中原,毗邻的赵国自然首当其冲。为扫清障碍,秦国多次出兵伐赵,无奈在廉颇这位老将面前占不得半点便宜。秦军屡遭挫败,徒耗钱粮,然寸土未得。秦王这才被迫改变策略,与赵讲和,并听取张仪提出的“合纵”之策,转而联合韩、燕、魏、赵五国兵马共同伐齐。

在这场战役中,廉颇统领的赵军作战勇猛,摧城拔寨,长驱深入齐地数百里,威震诸国。得胜还朝之后,赵王拜他为上卿,相当于宰相。

赵孝成王十五年,燕国大举进攻赵国。赵王惊慌失措,命廉颇率军迎战。廉颇不负众望,在鄗城大败燕军,俘虏了燕国两名大将,后反守为攻,包围燕都。燕国被迫割让五城请和。此役功成,廉颇受封信平君。

廉颇

晚年的廉颇屡遭排挤,赋闲在家。后来,秦军再次围困赵国,赵王念起廉颇的勇猛,遣使带着宝甲和宝马去慰问廉颇,顺便看看廉颇是否还能上场征战。不想有小人从中作梗,背地里贿赂使者,让他说廉颇的坏话。

一直思念故地的廉颇见到使者非常高兴,当着他的面饱餐一顿,随后披甲上马展示武艺,表明尚可用之。使者回报时,赵王问他廉颇尚能饭否?使者回答说:“廉颇确实老了。虽然饭量还是很大,但是与我交谈的时候,没多久就上了三趟茅厕。”赵王便以为他不中用了,廉颇也再没有得到报效赵国的机会。

白起——长平之战,威震天下

白起位居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平生历经大小战事70余起,未尝败绩。临敌交战时,他总能准确分析敌我形势,善于深藏不露、避实击虚。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国宿将王龁(he)攻韩,夺取了上党郡一带。随后人不歇马马不卸鞍,厉兵秣马准备对赵国展开大举进攻。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国军队,赵王派出大将廉颇御敌。老将廉颇冷静分析敌我形势后,认定秦军战线拖长、补给不易的弱点,实行坚守不战的策略,在长平一带连设三道防线,以图依靠坚守待变削弱秦军锐气。

廉颇老到的经验收获了成效,秦军投入了大量兵力,却屡攻不下,双方在此形成了长达三年的对峙局面。

但是,这种策略从长远的角度看来有一个明显的死穴,那就是赵国与秦国综合国力的差距。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农业经济和军事力量大幅提高,民殷国富,国力昌盛;反观赵国,经济实力明显不济,粮食年产量只有秦的三分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起

前线二十万大军每年的吃穿用度对国家财政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销,相持三年的持久战毫无结果,休战之日仍然遥遥无期。心急如焚的赵王命令廉颇开关迎敌,但遭到了拒绝。于是,渴望与秦军决战的赵王临阵换将,用熟读兵书却缺乏实战经验的青年将军赵括替回了廉颇。

与此同时,秦王也派出白起赶赴前线领军。在经验丰富的白起面前,“纸上谈兵”的赵括显然稚嫩了许多。白起利用赵括年轻自负的缺点,制定了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术。再战之时,他下令前军诈败,稍一交战就佯装后撤。赵括初上任,自然急于向赵王报捷,果然中计,命令全军出击,追杀秦军。

哪知这一追,便进入了秦军主力的包围圈,大股秦军鼓声大作,飞马杀来。焦头烂额的赵括只得率军迎战。不想突然传来后方百里石长城守军的败报。原来,正当赵括一门心思进攻前线之时,白起早已从侧翼秘密派出两支轻兵,奇袭了赵军最薄弱的大后方。这一下,赵括彻底陷入了白起设下的包围圈。前后围攻的秦军宛如一只密封的大口袋,使赵军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

此时的赵括如一只热锅上的蚂蚁,命令部下从各个方位率军突围,却毫无成效。此时的赵军被秦军拦腰截作三段,彼此失联,首尾难顾,连大军的命脉——粮道也被截断。加之秦军轻骑日夜骚扰,赵军情势危急,军心大乱。此时的赵括无计可施,只得原地驻守待援。

赵括

一个半月后,赵军彻底断粮,饥饿不堪,军中甚至出现了自相残杀人吃人的情况。赵括纠集部下冲向秦军包围圈,鱼死网破作最后一搏。秦军万箭齐发,赵括中箭而死,四十万赵兵缴械投降。这时的白起向世人展现出他作为沙场老将的残酷无情,将四十万降卒全部坑杀,仅留240名年轻的士兵回国报信。整个过程足足进行了三天三夜,尸横如山,血流成河。自此之后,赵国国力大损,一蹶不振。而白起率领的秦军则一战成名,天下人无不闻风丧胆。

李牧——匈奴胆裂,边疆战神

李牧是赵国边关名将,智勇双全、军纪严明。匈奴人忌惮他的英勇,十余年不敢南顾,赵人视他为边疆战神。据说,李牧生于河北常山一带,后世闻名的杨家将、赵子龙等也都出自这里。

胡服骑射之后,赵国军队的作战能力大幅提高,但是北方的匈奴部落仍然是赵王心中的一大心病。北方人强马壮、精锐强悍。匈奴人久居苦寒之地,人强马壮,精锐强悍。他们依仗天生的体格优势,不时南下袭扰赵国边境。赵军无法匹敌,一直以来只能采取消极避战的对策。

李牧

李牧受任戍守边城之后,仔细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决定采取骄兵之计引匈奴上钩。他命人沿北方边疆修建了很多的烽火台,一旦匈奴骑兵进犯,日举烟、夜举火,警情片刻间便可直达军中。李牧主持改善军中伙食,并每日率领士兵垦牧、操练,敌情到时就让部下全部退入堡垒坚守。匈奴多次进犯,却屡屡无功而返。他们想当然地认为李牧胆小如鼠,越发自大,完全没有了戒备。

经过长久的操练,李牧的士卒个个弓马娴熟,斗志高昂。久食军饷却无战事,每个人都想和匈奴决一死战。李牧见时机成熟,精心挑选出1300辆战车、15000匹战马、50000勇士和100000弓箭手,组建成一支以一当十的精锐部队,严格操练,等待战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

这天,李牧让部下出城放牧,匈奴见状立即率军来犯。李牧佯装不敌,狼狈败逃。匈奴首领单于听说后大喜,纠集骑兵大举入侵。他根本没有想到,李牧早已在两翼设下伏兵。待匈奴十万骑兵全部进入阵中,他才下令战车冲阵、万箭齐发。霎时间,鼓声震天,箭飞如雨,匈奴军队无路可退,全军覆没。

经此一役,匈奴人闻李牧之名色变,十余年不敢进赵境一步。

王翦——反间计将,老谋深算

如果说白起为嬴政的统一大业铺平了道路的话,那么为秦王亲手射翻六国(除韩国外)旗幡的则当属名将王翦。王翦平定中原,功勋卓著,被秦始皇尊为太师。

王翦

秦始皇十八年,王翦从秦国出兵,与名将杨端和从南北两面进围赵都邯郸,两军呼应,准备一举灭赵。当时的赵国经过连年战火和大面积灾荒的侵蚀,兵疲民弱,衰败不堪。但是都城守将却是能征惯战、名震天下的李牧。两人沙场相遇,可谓棋逢对手,伯仲难分,秦赵二军相持盈年,各有胜负。

王翦深知,李牧不除,难有胜机。于是,他不惜花重金收买了赵王近臣郭开,让他在赵国散布流言,宣称将军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意图拥兵自立。流言传入当时昏聩无能的赵王耳朵里,他拍案大怒,不加详查就要将二人治罪。他另外调派了两名将领去前线替换李牧和司马尚,准备在二人回来之后严刑重办。

郭开

忠君爱国的李牧虽然沙场无敌,但对曲意逢迎之术却毫不在行。他知道前线正处于犬牙交错的僵持形势,一旦主帅回国,必然陷于不利。于是,他令部下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回绝了赵王。如此一来,赵王对听到的流言蜚语更加深信不疑,暗中设计杀害了李牧,并罢弃了司马尚。一代名将李牧到死都不会想到,自己在前线为君国舍身卖命,到头来竟然死在了自己人手里。

李牧死后,赵国再无大将。新任的赵国将领根本不是王翦的对手,秦军连战连捷。仅仅过了三个月,邯郸城破,赵军一败涂地,赵地并入秦郡。亡赵之后,秦军在王翦的率领下,又接连出兵消灭燕、魏、楚等国。王翦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最大功臣。

结语

战国末年,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达到最为如火如荼的地步。毗邻秦国的赵国成为嬴政的第一个战略目标,两国名将之间的较量堪称精彩。赵有廉颇护国老将,秦有白起荡平赵军;赵有边疆战神李牧,秦有反间计将王翦。他们既是百年不遇的对手,更是千载难逢的知音,在沙场上展开斗智斗勇的较量,为后世留下棋逢对手的佳话。

除了起翦颇牧四大名将之外,战国时期还涌现出乐毅、孙膑、吴起等一大批卓越的军事家。他们或领军征战名震八方,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也为风云诡谲的战国大戏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战国策》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