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历史资料所述,并未参加夺门之变的兵部尚书于谦在第二天,反被抓入大牢,过不了多久,就要被杀头。自古以来,与皇位有关的战争,仍然会带来一些牺牲者,而在明代夺门之变的时候,我们的民族英雄于谦自愿为了天下,舍小我保大我,选择了牺牲,换来明朝的安宁。

在史书上记载着这样的事件,于谦并没有在场去参与明朝的夺门之变,这也从侧面证明,于谦和夺门之变没有什么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身为国之栋梁的于谦没有去阻止这场事变?当时他又在干什么呢?最重要的是,并未参与政变的他为何又要被杀头?

要说起明代就不得不提起明英宗朱祁镇,著名的土木堡之变,我们都有一所了解,而明英宗就是这场战争中的主角,可谓是赶鸭子上架,在面对瓦刺军队的入侵,明明没有将领之才,却听信小人宦官之言,自封大元帅,上阵出征,这份勇气是值得表扬的,但这个行为是愚蠢的,最后不仅全军覆没,自己也成了对方的俘虏,而夺门之变的最主要根源就是土木堡之变的失败而间接引起的。

于谦作为明代的国之栋梁,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明朝的江山社稷,为了避免瓦刺军用明英宗来威胁明朝,再者考虑到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于谦便推荐朱祁钰上位,在正统14年,朱祁钰在这种情况下正式登基了,改年号为景泰。所谓事情都有两面性,于谦的这种做法受到了朱祁钰的重用,但同时也使自己成为后来被杀头的重要原因。

在新帝登基之后,让于谦真正得到了朱祁钰的信任是在京都守卫战中,当时瓦剌军队并没有放弃对明朝的进攻,当面对他们的进攻明朝出现了两个声音,徐有贞等人力主南迁,而于谦选择带兵守卫都城,并且也成功守卫了京都。

想要入主中原的瓦剌军不会让明朝重新恢复国力,明朝的剧情也不会按照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于谦最终也会被杀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的明英宗对于瓦剌来说是个可有可无的人而已,但对于明朝来说却是一个能够激起混乱的人,于是瓦剌军队在明朝的一切步入正轨的时候,又将他送了回来,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当明英宗回到明朝之后,他的身份十分的尴尬,新的皇帝已经登基了,而现任皇帝朱祁钰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便将朱祁钰囚禁在了皇宫里。这个时候的于谦是兵部尚书,我们都知道于谦是一个忠臣为了国家的发展正在竭精竭力,而另一面,不受到重用的徐有贞等人则是想要把自己曾经的主子朱祁镇重新让他上位,著名的夺门之变就从此埋下了根。

朱祁钰在景泰8年上元节的时候已经是病重了,朝廷开始混乱,而这对徐有贞等人来说,却是个好机会。《万历野获编》上记载着皇帝下诏令,大概意思是,这几天官员都放假,皇帝也要休息,不理朝政,老百姓可以灯火通明,与朋友一起饮酒作乐,也没有夜禁,晚上查夜的人也不要生事,永为定律。

这一规定对于那些忠臣来说,是很人性化的,所以当时于谦正在家中休息,并不知道外界所发生的事情,而对于徐有贞等人来说,为他们筹划了许久的事情迎来了一个机会,他们借瓦剌进军的消息去打开宫门,将朱祁镇从宫中放了出来。

这个时候朱祁钰正在病重,宫里的人也没有那么用心去做事,所以他们并不知道朱祁镇出逃了。

第二天朱祁钰听到被以为是于谦所撞的钟吵醒,有所感觉不对,但并未起疑心。

上元节对于明朝来说,不仅仅是用来放假的,还是用来祭祖的。于谦作为一个孝子,担任着兵部尚书的职务,平常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去祭拜祖先,好不容易放假了,肯定要去祭拜一下祖先,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是在这件事情结束之后才知道的。

当他的儿子劝他起兵去镇压徐有贞等人的时候,他才知道发生了夺门之变,但他拒绝了他儿子的建议,并对他儿子说:"你又怎知国家的大事呢?自会有定数,我们等着就好。"

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这次事件中,于谦那高尚的品格展示的一览无余,而徐有贞等人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将曾经的太上皇变成了如今的皇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谦从始而终都是为了明朝的江山社稷,当在朱祁钰重病之时,便想要推荐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储君,当他知道夺门之变发生的时候,他预见了自己的结局将是如何的,同时他也很清晰的知道他当时最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当时的于谦在知道夺门之变发生的时候,他完全有能力去镇压,但他并没有这样做。因为明朝已经没有办法再去像当年一样在经历一场京都保卫战,他知道这一切都是瓦剌军队将朱祁镇送回来的目的,去引起明朝内部矛盾,然后使瓦剌有机可乘,为了明朝,于是他选择了不去管这件事。

最主要的一点是,对他任以重用的君王朱祁钰已经病重,并且可能随时会驾崩,而这个国家的发展需要一个健康的皇帝来掌管。

于谦最终向现实妥协了,他的妥协是来自于他对大明的热爱,并希望明朝可以发展的更好,是来自于对大明百姓的体恤,想给他们一个安定的生活,牺牲他一人,可以换来他想要的这一切,那么对他来说是值得的,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他写出了: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体现了他凛然大气和不畏牺牲的高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