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契丹的问题上,柴荣一直觉得,先平定幽云十六州,再去一统南方。但是,宋太祖赵匡胤却觉得,先平定南方,再解决契丹,两者的想法完全相反。其实,这两人的想法都是对的,因为两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值得一提的是,后周、南宋建立之前,契丹就已经成立了,到了柴荣时期,契丹的国力完全不是后周能抗衡的,赵匡胤也不行。所以,这两人可能也知道,因此他们的目标应该是先拿下幽云十六州,再对契丹徐徐图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知道,五代十国是一个动荡的年代,那段时期战乱频繁,因此几乎每个人都经受过战争的洗礼。柴荣即位以后,后周的实力并不弱,相反,战士们个个都骁勇善战。所以,流淌着五代十国血液的柴荣也是如此,骨子里他就有着强大的战斗欲望,并且会由强到弱。相比之下,赵匡胤则软一些,他的战术风格以稳重为主,南方割据势力比较容易拿下,因此他把契丹放在后手。对于赵匡胤来说,这个决定也是正确的。

当时,北汉联合了契丹入侵后周,后周的兵力跟联军完全不是一个级别,守将马上就逃跑了。那个时候,柴荣几乎已经陷入了死局。可是,性格决定他注定不是一个软弱之辈,这种情况下,他依旧义无反顾地带领将士们冲了上去,最后反倒是北汉的军队被击溃,面对强敌时,柴荣毫不退缩。

其实,柴荣这么做,也有着立威的目的。我们知道,五代十国那都是一个个枭雄打拼出来的,那里信奉强者,就算是嫡系,如果没能力也会被人挤下去。而柴荣更是如此。柴荣虽说即位后周皇帝,可是他甚至只是郭威的养子,郭威手底下那帮人会信服他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柴荣

因此,柴荣也知道自己必须干点大事,才能够收服这群桀骜不驯之辈,一直想着御驾亲征,亲自出战。在这种情况下,柴荣肯定非常激进。说句难听的,如果没打,肯定没人愿意服他,只有打了才有机会真正把控后周。

而赵匡胤呢?很明显,他不需要这么激进的做法。赵匡胤早早就加入军中,还跟着柴荣干了好几场仗,在军中有着极高的威望。在他当皇帝之前,军中已经有很多人听从他的命令了,所以他的即位是非常轻松的,只需黄袍加身。所以,两者身处的环境不同,柴荣必须那么做,赵匡胤可以慢慢来。

而且,柴荣时期,契丹的皇帝耶律璟以昏庸出名,辽国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无疑是柴荣的一大机会,可以说他只有在这个时候出击,胜利的概率才足够大。可是,柴荣也没想到自己会患上一场大病,收复幽云十六州的计划也变成了泡影。

辽国皇帝耶律贤即位以后,辽国的发展就不像以前那样了。本身,辽国的实力就强,就算耶律璟昏庸,但是辽国家底还在。耶律贤即位以后,政策清明、大肆提拔人才,辽国一片欣欣向荣之象。他所提拔的人才中,有不少都是后期宋辽战争中的主力,所以,赵匡胤所面对的辽国可比柴荣时期强大多了,他必须得制定好计划。

因此,赵匡胤决定,先平息南方的叛乱。如果贸然跟契丹开战,说不定南方的割据势力会趁机从后面偷袭,这样赵匡胤可就得不偿失了。综合两人的性格以及身处的环境来说,两者的做法都是最为合理的,并没有谁更正确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