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苏轼四十多年的仕途生涯中,其中三十多年辗转漂泊于各个地方。那么苏轼的个人情感生活是不是也像他的仕途一样坎坷,这其中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轼的第一位夫人名叫王弗,王弗十五岁便嫁给了长她三岁的苏轼,她曾伴陪苏轼度过了寒窗苦读的寂寞,也曾感受了苏轼春风得意、金榜题名的风光。

她智慧、体贴、温柔,与苏轼两个人琴瑟相和,甘苦与共,感情甚笃。

苏轼的洒脱习性让他在人生的大事上聪明而小事上糊涂,所以在生活的种种小事上,苏轼往往听从妻子。在交友之道上,王弗总是警告丈夫要提防那些过于坦白直率的泛泛之交。

然而世事难料,就是这样一位聪慧贤良的好妻子,只陪伴着苏轼走过了十一年的风雨历程,二十六岁便英年早逝。

壮年丧妻,苏轼痛不欲生,多年之后他在梦里重遇亡妻,悲从中来,他写下了催人泪下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的第二位夫人叫王闰之,她是苏轼第一任妻子王弗的堂妹。

如果说王弗的聪明贤惠帮助苏轼走向了成熟,那么王闰之的细心照顾则带给了苏轼最温暖的体贴。

苏轼在给他第二个妻子的墓志铭中写道:“妇职既修,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于天。”可见王闰之把母亲这个角色担任的十分成功。

对于堂姐王弗留下来的儿子,她视如己出,悉心教导,终使茁壮成才。

王闰之陪苏轼经历了人生的沟沟坎坎,得失如一,随遇而安,与丈夫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不愧为为人妻、为人母的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轼还有一位红颜知己,虽然她身份卑微,却能够带给苏轼精神上的愉悦,她就是侍妾朝云。

朝云敏而好义,忠敬如一,终身陪着苏轼参禅悟道,谈诗论文。后人也总愿意把那首“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总被无情恼。”的词当作是对朝云的写照。

后来在苏轼被贬到广东惠州、海南儋州的时候,也是朝云陪伴在他身边,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

朝云曾为东坡生下一个儿子,不幸夭折,由于产后身体虚弱又身染瘴气,三十四岁的朝云也撒手而去。

朝云死后,苏轼曾在惠州建造六如亭纪念她,并亲自撰写一副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至此,苏轼不再娶妻,鳏寡终老。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洗儿》

这是苏轼对三个孩子的期望,他不求孩子们像他一样满腹才情,却在跌宕的一生中度过年华岁月,他只希望他们能平平安安,健康快乐。

两翁归隐非难事,惟要传家好儿子。在苏轼的心目中,三个儿子都是传家好儿子。

苏轼的长子苏迈,天资朴鲁,为人不事张扬,却总能担负起家庭的重担,也总能帮父亲打理身边事,体贴关怀。

次子苏迨和苏迈一样,也都没有继承父亲的聪明才智。

苏轼的小儿子苏过,号称“小坡”,他天资聪慧,喜欢吟诗做文,苏轼说他“作诗楚辞不凡”。

不但才情突出,苏过的性情也最像父亲,后来也是他陪苏轼在海南渡过了那些艰苦窘迫的日子,苏轼对这个小儿子宠爱有加。

虽然官海的沉浮给苏轼的人生带来了不少的苦痛阴霾,但是他的家庭生活却给予了他不尽的理解支持和宽慰,有温馨的妻子和孩子的陪伴,苏轼也是欣慰和满足的。

在苏轼坎坷的一生中,情同手足的弟弟与其患难与共,风雨同舟。

哥哥落难于乌台,他四处奔走,竭力救兄,日常生活中他更为哥哥提供了大量的物质帮助,而苏轼那首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更是因其而作。

我少知子由,天资和而清。好学老益坚,表里渐融明。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初别子由》苏轼

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辙

这是来自苏轼兄弟二人之间的相互评价,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号颖滨遗老。

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感情非比寻常,在他写给好友的一首诗中写到:

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故人虽云多,出处不我谋。——《送李公择》

兄弟二人时常在忧伤时相互慰藉,患难时互相辅助,彼此相会于梦寐之间,写诗互相赠以通音信。

据不完全统计,苏轼苏辙兄弟相互之间往来的诗词多达200多首,这种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不仅是苏轼的精神支柱,也是他重要的创作源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乌台诗案发生之前,苏辙就曾冒险通风报信,让兄长有所准备,而后苏辙也因牵连被贬汝州。

乌台诗案发生后,哥哥被下牢狱,将要被判死刑,命悬一线之时,苏辙上奏朝廷,愿削掉自己的所有官职来赎兄长之过。

此时,狱中万念俱灰的苏轼首先想到的就是灵魂互融的弟弟,他曾在《狱中示子由》中写道: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兄弟情深似海,感人至深,千古少见。

公元1074年,苏轼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出任知州。

遥望明月,感慨人生聚少离多,走上仕途之后,兄弟便天各一方,心中感慨良多,苏轼挥笔写下了千古绝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苏轼性情豪爽,一生交友无数,既有达官贵人也不乏落魄士子,正如他自己所说:“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论语》有云: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苏轼作为北宋主盟文坛的一代大家,门下有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人称“苏门四学士”。

在苏轼的众多门生和崇拜者中,他最欣赏和重视这四个人,最先将他们的名字并提和加以宣传的就是苏轼本人。

他说:“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由于苏轼的推誉,四人很快名满天下。

苏轼与黄庭坚二人的翰墨往来,流传下来的有百篇之多,两人的唱和既增进了友谊,实现了心灵的沟通,同时也倡导了一种新文风,故有“元祐文章,世称苏黄”之说。

苏轼初为官时,第一任上司陈公弼的儿子陈慥可谓苏轼的毕生友人。

陈慥放弃了世袭官爵,选择了在山水间做一名隐士。

在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二人在途中偶遇,苏轼一一向这位老朋友叙述了自己从平步青云到一落千丈的经历。

陈慥听完后俯而不答,仰而大笑,仿佛在劝慰苏轼及早抽身,像他一样来享受人间的安闲快乐才是正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语堂说他是贬谪到广东高山大庾岭以南的第一个人,所幸的是苏轼到哪里都缺不了朋友。

当苏轼到了惠州后,他在宜兴的两个儿子总是听不到父亲的消息,十分焦虑。

一位姓卓的朋友经常主动担当苏轼和亲人朋友的信使,步行百里之遥进行往返,走得满脸紫色,两脚厚茧皮。

在惠州,苏轼发现了一种新酒—桂酒,便给他一个同乡好友陆惟谦写信,开玩笑说:“桂酒一端,即足以抵迢迢千里跋涉之劳。”

陆惟谦闻言,果然跋涉而来,两千多里路几个月的路程,这位朋友当然不只是为了喝酒而来,美酒即使不喝一口,深厚的友情依然日月可昭。

苏轼一生也有过许多方外之交,也就是和出家人的交往,其中苏轼交情最深的是佛印和参寥。

除了与佛印法师之间的种种趣谈,苏轼还有一位非同寻常的方外挚友—参寥。

乌台诗案中,参寥也被牵连其中,二人可谓患难与共。

苏轼谪居黄州时,参寥千里相从,他们品茗赋诗,游湖登山,相谈甚欢。

苏轼晚年被贬到广东惠州,参寥多次派专使前往探望,再贬海南澹州时,参寥还准备亲自渡海相随,后被苏轼阻止而未同行。

九百多年前那个才华横溢的少年,我们跟随着他体会了跌宕起伏的宦海生涯,更从他的家人朋友中感受到了他至情至性的一面,那么在文学艺术领域,苏轼为我们留下哪些不朽的精神财富呢?

参考资料:《宋史》、《苏东坡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