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得刚开始学习摄影的时候,老师教导的第一个方法,姑且叫做方法吧,就是要把照片拍实,因为虚片根本没有办法看,更不用说来分析优缺点和评价。这个理念有很长一段时间好像光刻机制作芯片一样,雕刻在头脑中,奉为拍摄实践中的金科玉律。

后来,随着创作的增多,学习和观察更多的优秀艺术家和摄影师的创作,视角和见识逐渐打开,也就是看见了更多的不同的摄影类型创作和多样的照片之后,“虚片废”这个概念似乎逐渐站不住脚了。因为,摄影史上很多被奉为经典的作品根本就是反着来的,很多都是虚晃和模糊的,有一个阶段我陷入了对摄影和人生的大思考。

实践

比如,美国的弗兰克拍摄的《美国人》,威廉克莱因的作品,日本的森山大道等等,在他们的作品中,相当一部分的照片是伴随着拖影,失焦这些平时在拍摄中我们认为的“失败”的动作出现的。如果同学们也看过他们的作品,相信一定有一个阶段也会陷入这样的困顿中,不理解,不明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经过自己进一步的观察学习,老师们的讨论和指点,创作实践的进一步增多,对摄影创作和摄影师在创作过程中的理念传递和看待摄影的角度会有更多维度的认识。太细节的在这里不去细说,我自己有个个人的观点,就是如果我们认同摄影属于当代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形式的话,那么,当代艺术玩法就是如何在颠覆,或者说改变前人的创作和既成定式中找到不同的方式创作,创造新的玩法。这样的话,个人的,创新的,不同的,才是最重要的,才是更加合理的。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试想一下,那照片为什么一定是合焦的,一定是清晰的呢?我们通过照片上的模糊和拖影中,能够体验到什么不同的感觉呢?这些微妙的感觉,好像就是这些大师作品的一些底层的创作动机。

好了,如果上面的分析至少说了一些经典摄影作品和创作者。他们的照片的模糊还处于某种我们今天可以接受的心理底线。今天我们在来介绍的这位摄影师的作品,似乎以新的姿态进一步挑战我们的想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Karl A Hermann是一个视觉艺术家,他的创作跟摄影和影像有很大的关系。很多的作品是基于摄影创作的。这个说法似乎有些奇怪,什么是基于摄影创作,摄影师不就是创作照片么?因为,Karl A Hermann的照片经过了后期的制作和二次创作。在细节上,大幅度的削减清晰的部分,在色彩上,大尺度的纯化色彩,在形体上,超常态的扭曲,也就是说,从经典摄影的各方面原理上,基本上找不到一点常理出牌的痕迹了。似乎用基于摄影而创作的视觉作品似乎更加准确。

Karl A Hermann的作品中,内容和故事基本上是模糊的,在视觉上形成抽象感,这种感觉来自于光的拉伸感。从对拍摄对象的物理形态的变形改变,营造出了视觉上的不适感,通过降低画面主要色彩之外的一切色彩,提纯画面的色彩变现,加上之前的一些图像处理技巧。Karl A Hermann呈现出了一幅幅抽象的,梦境般的存在,一种失重感与琢磨不透的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进一步颠覆摄影画面的行为如果按照经典的摄影画面解读方式,似乎是不可理喻的。很多同学可能看见之后也不会认为这些作品有什么可取之处。但是Karl A Hermann的创作方式中挑衅和创新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至少他表现了一种,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摄影或者说图像能够有这样的一个可能性。

或者说,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超越了我们之前认识的摄影的影像,我们“看不懂”的照片,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在观看的时候,试着给自己讲一个故事,一个能够与你看见的照片有着相同的经验的印象等等。如果还是不行,那就转头离开或者直接滑走不看。因为你的态度,在今天是最重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中,主人公ZERO一句话很适合今天的内容,“Time is changed”。从这个角度说,时代变了,咱们看点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