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在热浪滚滚的夏天,吃着冰淇淋,吹着空调,看着热播电视剧《琉璃美人煞》,小日子过得不能再悠哉,感叹自己幸好没有生在古代,不然就要像古人那样,出去热成铁板烧,屋里蒸成人肉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琉璃美人煞——司凤,看到这清凉的海报心也凉了

朋友,快快收起自己的杞人忧天,古人避暑自有智慧。

让我们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看看古人避暑小妙招吧。

衣——薄罗衫子透肌肤

古人在夏天时,会穿材质轻薄的纱衣,有多轻薄呢?大概是缥缈似雾似月华。

唐代仕女

我们都知道汉代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襌(单)衣吧,重量仅49g,我们现在的衬衫可是有300g呢,可以想象真的是薄如蝉翼,轻若烟雾,汉代就有这么高的缫丝、织造水平,到了唐代,水平更加成熟。关于古人夏日穿纱衣,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襌衣

唐代时,一个夏天,有位阿拉伯商人拜见广州的一个官员,谁想他却一直盯着这位官员的胸口看,这位官员很是奇怪,寻思外国人都这么不庄重的吗,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位外国商人是在看这位官员的黑痣,竟然透过双层衣服都能显露出来,甚是惊奇,所以才目不转睛。

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襌衣

结果那位官员一听,哈哈大笑,拉开衣裳让那位商人看,原来,最惊奇的是,他穿的衣服不止两层,而是有五层!

这个故事不论真假,都反映了古人夏日穿薄罗轻纱的习惯(补充一下,寻常百姓穿不起丝绸纱罗,会穿吸湿排汗的棉麻衣)

棉麻衣

食——夏日饮冰

古代人也有各种冷饮、冰淇淋。如周代有专管藏冰的“凌人”,春秋有冰镇米酒,战国的时候,橘子汁混合冰块饮用。

在唐代的仕女图中,手捧“酥山”,这是古代最早的冰淇淋,下面是冰,上面有奶油、酥油,还会插上花朵装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酥山

在唐朝以前,皇宫贵族用冰,都是冬天贮存大量的冰,待到夏天来用,人力物力耗费极大。如唐代记载“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同金璧”,常人很难消费的起。

一直到唐朝末期,硝石(制火药,溶于水会使水结冰)的发现,才让冷饮、冰淇淋走上市场,如宋代冷饮的发达在清明上河图中就有所体现。

宋代冷饮业发达

北宋汴京的“冰糖冰雪冷元子”、南宋临安的“雪泡豆儿水”等等冰淇淋让人赞扬不已。

南宋诗人杨万里还为冰淇淋赋了一首诗:“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

已经吃惯冰淇淋的我们,大概不会有吃冰淇淋还作诗的心情了(嗯,欠缺的也许不是心情,而是才华,哈哈哈)

魏璎珞

当然,为了食物的保鲜,也为了贪那口凉爽,古人还发明了冰鉴(《周礼记载》),冰桶(清代),比如《延禧攻略》里就有冰桶,魏璎珞还为了一口冰食跟皇帝撒娇。

冰桶既能做冰箱,也能做空调为室内降温,箱体用铅或者锡做成,隔热,箱底小孔排冰融化的水,箱顶小孔排出冷气。

冰桶

住——水帘洞

唐代开始,帝王妃子就有专门避暑的凉殿——含凉殿,殿中安装制冷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犹如民间水车,用水转动扇叶,对着凉水吹,就能将冷气带进殿里。

或者住凉屋,一般是傍水而建,将水送至屋顶,顺檐而下,降温效果极佳。这个水帘洞虽然比不上孙大圣的天然,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含凉殿

宋代,除了用风轮送风外,还会在蓄水池和大厅四周摆上花卉,不仅送冷风凉气还送花香。

达官显贵也纷纷效仿,在宅子里设雨亭,水飞流而下,如果再有微风,那置身亭中下棋品茗就更美妙了。

凉亭

寻常人家没有这等好条件,但也有几件“神器”:扇子,瓷枕、凉席。

对于扇子,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寻常布衣,都是夏日必备,班固的《竹扇诗》有云:“供时有度量,异好有团方。来风堪避暑,静夜致清凉。”

瓷枕,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玉枕就是青白釉瓷枕,这些都是夏季纳凉的寝具。

瓷枕

行——伞、帽必备

古人出行和我们现代出行所需要的遮阳工具差不多,帷帽、斗笠,以及皇帝出行用的华盖,也就是相当于伞的作用。

华盖

当然,皇帝出行用伞,不仅有遮阳挡雨的实用作用,还象征着九五之尊的地位,也象征着吉祥、庇佑天下黎民。

总结

夏日炎炎,尽管没有电,没有空调、冰箱,古代人还是有自己的智慧,让夏日能够清爽,我们现代很多避暑的东西也都是老祖宗的东西衍生而来的。

帷帽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现在的悠哉生活都是古人一辈辈的汗水传承来的,向他们致敬,干了这杯冰淇淋!

关注我@国风悠悠,与我一起共赏国风之美吧!

悠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