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玉环“无罪归来”,他除却要直面前妻宋小女及破碎的家庭,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得到“满意的国赔”。目前,他提出2234万元的“国赔申请”,但却因数额“创纪录”,触发广泛争议。在一定程度上,“张家人”之前所获得的“公共悲悯”,瞬间被抵消殆尽。与此同时,舆论的“反感气焰”渐起,“张家人”再次陷入四面楚歌之境,就跟当年张玉环被带走时一样孤寂无助。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出现这样的争议,应该是可预见的结果。因为,张玉环所提出的“国赔数额”和公众认知范畴内的“国赔数额”本就不是一回事。对于张玉环来讲,他更强调“人生无价”的尺度,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生命可贵,千金不换”。

而对于公众来讲,更强调的是现实的尺度,也就是“惯例参照”为主,只能适当的进行浮动,而不能跨度太大。这种情况下,“张玉环的理想”和“公众的现实”自然就形成对立。于是,从“国赔”开始,“张家人”就彻底触怒公众,以至于,先前立起来的“好人设”,也开始被质疑。

当然,对于“创纪录的国赔申请”及“宋小女的光辉人设”,可能十之八九并不是“张家人”的本意。这里面有“身边人”的出谋划策,也有媒体的极端推动。甚至,对于“张家人”来讲,从张玉环“无罪归来”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彻底失控。

不过,所谓的失控,更多是指“张家人”在媒体视野里的印象,而回到具体的生活中,他(她)们就是极其普通的一家人,这在“张玉环无罪归来十日全记录”的相关报道中,其实就已经能看出些许端倪。只可惜,有关全面视角的事件透视,在社交媒体时代已经不再容易达成。

于是,关键词式的报道,必然匹配着情绪反复的围观。所以,很多时候,可能所谓的“反感情绪”,并非是问题本身触发的,而是在错位的理解模式中,误解似乎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所以,就同情来讲,其实是很奢侈的情绪,在得到和失去之间,往往也只是一句话的“得体与否”。

要知道,张玉环和宋小女只是再普通不过的的平头百姓,所以,他(她)们希望“国赔”多一些,其实也是想让儿孙过得更好一些。起码,在朴素的家庭观念中,这样的父母还是挺多的。当然,具体能获得多少赔偿,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与此同时,不少人提到张玉环归来,宋小女及儿子之所以都闻讯而来,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国赔”的存在。这种揣度看起来很不地道,但也符合基本的世俗逻辑。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我们相信人情的美好,也不要过分否认人性的自私。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绝望中看到希望。

甚至,就张玉环的“国赔”来讲,无论赔多少,他都不可能自己独揽,很大程度上,他会留给儿孙,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补偿前妻宋小女,只有如此,他的余生才能得到最大可能的安放。所以,这跟宋小女要不要一分钱没什么关系,而是张玉环本身该怎么做的问题。

不过,我们也很清楚,“创纪录国赔”2234万元的可能性应该不大,这主要还是基于现实的尺度。当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相信这方面的补偿额度应该会逐步提高,而张玉环的这次申请,很大程度上,算是一种试验性的探索,不管成不成,应该给予最大限度的尊重。

至于公众情绪的“反感气焰”,其实更多反映出在损失和赔偿之间,普遍的认知里还是比较看重赔偿本身。这导致,“创纪录”的国赔申请很容易就被打上道德标签。可事实上,作为张玉环来讲,他所受的悲苦,可能只有他自己清楚,所以想尽可能的多要一些补偿,也是人之常情。

可惜的是,以国内人的朴素视角而言,凡事要有个度,起码不能超限,这导致不符合“惯例”的“创纪录国赔”,自然就会被诟病,甚至成为“张家人”将长期无法回避的问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张玉环在申请“国赔”时,显然策略上拿捏的并不好。

只是,我们可以批判“张家人”在“创纪录国赔”中的不切实际,但是,也允许他(她)们“试一试”,毕竟,这在法理范畴内也是允许的。当然,“张家人”到底是否存在过度的贪婪,这其实已经不重要,因为,比起27年的悲苦,就算贪婪会反扑,也是情理之中,只不过媒体舆论不要太过带节奏就行。

说实话,对于张玉环来讲,所谓的尊严和青春,也仅是特殊语境中的产物,而回到余生的岁月里,“国赔”对他真的太重要了。他需要给整个“张家人”一个交代,也必须是实实在在的交代,要不然他终将无法融入“张家人”的生活中。毕竟,他的儿孙们也并不富足。

甚至,对于他的归来,更多的意义在于,这是“张家人”翻身的一次机会。不仅可以洗刷过去的非议耻辱,还可以最大限度的改善“张家人”的生活条件。因为,在平头百姓的价值体系里,丰衣足食依然是首要问题,然后才是人情可贵。于此,理解宋小女改嫁,似乎就更容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