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韩国当地的就业水平,韩国在中国的三家船厂即将停产关闭,上万名工人也将因此面临着失业,这个消息惊爆了网络,当年韩国从日本手里接过造船业的桂冠,如今只能无奈退场,真是令人唏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新航路开辟以来,就是谁掌握了发达的造船技术,谁就有机会征服世界。二战以后,拥有丰富的造船经验,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的日本,一举打破了西欧“一家独大”的局面,成为了国际造船业的新星。到了五十年代,日本商船下水量首次超过了英国,成为世界第一,此后半个世纪,日本一直都是全球造船业的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说航运业是日本的经济支柱之一,那么造船业就是航运顺畅的基础。在日本,各种造船厂有近一千二百多家,具备建造万吨级以上船舶能力的共有二十八家。当时的日本三井集团总裁土光敏夫准确的判断出,战后各国,特别是日本的经济复苏,离不开对石油的依赖,那么这就需要建立海上的输油线。在土光敏夫的带领下,三井集团拿出了大笔的资金投入油轮的生产建设。日本造船业仅用十年的时间时间,在三井集团和其他船企的带领下,称霸于世界。

然而,就在日本沉浸于黄金时代的迷梦中时,相隔不远的朝鲜半岛上,一个强劲的对手即将横空出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十年代,韩国为了能在东亚国家中获得一席之地,当时的总统朴正熙强力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布局从原本以轻工业为主,转向造船、汽车、化工、钢铁等领域。就在此时,现代集团的董事长郑周永来到了青瓦台,经过和总统的交谈之后,凭借廉价的工资和技术上的“借鉴”,韩国开始不断和日本船厂抢夺订单。

特别是1985年签订了广场协议以后,日本经济开始出现停滞,日本的造船工业也就随之进入了衰退期,订单市占率开始出现不断下滑。因为投资风险太高,日本造船业没有人敢再冒险投资建厂。这时韩国造船业异军突起,成功夺得了日本的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千禧年之后,韩国的新船订单一举超越了日本,夺得了世界船王的桂冠。然而,历史总是相似的,中国造船业这时登上了世界的舞台。韩国在七十年代就已经相继建设了十个二十吨级以上的船坞了,而中国直到九十年代才开始在大连建设三十万吨的船坞。在此以前,中国最大的船坞也只有八万吨左右,在造船能力上远远比不上韩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千禧年,新船重工集团与伊朗油船集团谈判,伊朗船厂提出如果要建造三十万吨的超大型油轮,就必须使用韩国的设计图纸。而当新船重工集团向这家韩国的船厂提出购买的请求时,却遭到了拒绝,后来经过多方沟通才答应合作,但是在价格方面漫天要价,高达六百三十万美金,这仅仅只是图纸的设计费。很显然,韩国船厂并不愿意看到油轮市场上出现一个新的竞争对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新船重工集团另辟蹊径,跟韩国海事技术公司合作,硬生生闯出了一条新的路。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它意味着中国打破了韩国在造船领域的垄断。从此以后,中国造船业一路高歌向前,而日本和韩国造船的辉煌也成了过去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