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奥古斯丁“拿着燃烧的心”在写作

圣奥古斯丁的大名无人不晓,他不仅是基督教史上杰出的圣徒,还被誉为带领西方在精神上进入中世纪的第一人。可就是这样一位圣人,却也有着不堪回首的乌糟经历。谁能相信,奥古斯丁竟然是从一位异教徒和浪荡子转变为虔诚的信仰人的。

一、家庭背景与童年经历

奥古斯丁通常被称为希波的奥古斯丁,或圣奥古斯丁。他是罗马帝国中后期一位杰出的天主教领袖。公元354年,奥古斯丁出生于北非阿尔及利亚境内的一座小城中。他的父亲赫古鲁斯是一位罗马委派的税吏,为人狂放不羁,经常和各色闲杂人等相互勾结,常常以醉酒和美色为乐。

而奥古斯丁的母亲莫妮卡则圣洁得令人起敬,她以比丈夫小25岁的年龄下嫁于他,并用丰厚的家资支持丈夫所谓的“事业”。面对家庭的困难和感情的挣扎,莫妮卡并未自甘堕落。根据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的记述,莫妮卡终生将培养儿子视为自己的第一要务,并把将儿子从异教中救出视为“又一次的分娩”,由此可见她对家庭生活的重视和对儿子的疼爱。

奥古斯丁与母亲莫妮卡

正是由于生长于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家庭中,奥古斯丁从小养成了一种两面性的复杂人格。如果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去分析,奥古斯丁的性格特质中一定同时保留着自强和软弱、贪婪与厌世,他的父亲和母亲都拥有极强的性格感染力,小奥古斯丁就这样在双方的熏陶下不断成长。

往常人们总是倾向于将奥古斯丁描写为一个未曾品尝过财富滋味的穷乏人,想必这是一些宗教学者出于圣徒化奥古斯丁所做的必要工作。但是,通过对奥古斯丁一系列作品的研究,人们发现,出生在柏柏尔人部族中的奥氏在童年便掌握了拉丁语修辞法,并且能够通读柏拉图和西塞罗的文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塞罗塑像

而且,奥氏还在《忏悔录》中记载他对女仆多嘴多舌的厌恶,他还记录了一次亲自鞭打多位女仆的过程。试想,若是一般人家,怎可能在贫弱的北非雇佣如此多的家奴?并且小主人若是农家子弟,又怎么敢一下子招惹这么多与他身份类似的恶仆呢?还有,奥古斯丁曾不止一次提到过自家拥有的大果园。诸如此类的证据比比皆是,相信读者们不会再相信这位圣徒出身贫寒的说法了。

二、青年时代的无知荒淫

正因为有如此雄厚的家资,奥古斯丁才得以受到“美色与雄辩术”等社会上流阶级才会面临的诱惑。13岁那年,奥古斯丁拒绝了母亲要他留在身边的要求,执意进入马达乌拉学习雄辩术。当时的贵族子弟无不以会讲一口流利的拉丁文而骄傲。心气甚高的奥氏,紧接着又在17岁赶赴迦太基学习修辞学。正是在这里,奥氏认识了一群当地的纨绔子弟,同时勾搭了数位“社会女青年”,并育有一位私生子。

奢侈腐化的贵族习气

当时并未接受母亲基督信仰的他,自然不会把未婚先育这件事看在眼里。根据《忏悔录》记载,他最风流倜傥的时候,竟然与多位妓女同寝。而他的私妾,也只能抱着孩子,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丈夫作恶而无语凝噎。此时的奥古斯丁,像极了一位淫荡无耻的文人,哪里看得出有一点圣徒的影子?

奥古斯丁用巧妙的辩论战胜了越来越多的对手,他的声名也随之鹊起。在20到30岁之间,他的信仰从单纯的哲学思辨转向摩尼教宣扬的“善恶二元论”。而后,他又接受了怀疑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在10年的光景中,奥古斯丁逐渐意识到肉体的欢愉和快乐并不能为人带来永久的幸福。由于摩尼教教师未能解答他对“生活无味”的困惑,善变的奥古斯丁转而抛弃了他的信仰。然而,这样一位无知荒淫的青年该何去何从呢?

不可描述的生活

三、基督的开启与奥古斯丁的“扭转”

奥古斯丁的母亲莫妮卡是一位爱子心切的母亲,同时也是一位极其虔诚的基督徒。在看到儿子不断因“犯罪”而触怒上帝之后,莫妮卡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为子祷告。根据莫妮卡与奥古斯丁的书信记录显示,莫妮卡似乎终日沉浸在痛苦之中,她的唯一愿望就是将孩子带回正确的信仰道路上。

公元382年的某一天,这位浪荡子在花园漫步的途中突然幡然醒悟。他跑去向一直细心引导自己的老师安布罗修痛哭忏悔,说自己仿佛听到了上帝对他发问:“你要等到何时呢?你要等到何时呢?”他赶紧拿起身边的《新约》圣经,读到《新约·罗马书》中的一句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淫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

这段话仿佛是为奥古斯丁量身定做的一样。从那以后,他就奇迹般地结束了荒淫无度的生活,回到非洲过起静虔的修道生活,并一直担任希波城的主教,直到老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波提切利创作的《圣奥古斯丁》(局部)

四、奥古斯丁的人生轨迹与神学贡献

信徒们纪念奥古斯丁,并不简单地将他作为一个奇迹般的“见证”来看。奥古斯丁获得拯救,正如同《新约》中耶稣救助令寻常人厌恶的麻风病人、乞讨的穷人和看似污秽的妓女或血漏妇人一样。“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奥古斯丁受家庭影响很深,其父松弛堕落的道德形象,可能是导致奥古斯丁前半生沉湎于花花世界的罪魁之一。而其母莫妮卡对他毫无保留的爱,则是辅助他顿悟和理解基督之爱的一把钥匙。这种亦正亦邪、跨度极大的家庭背景,从根本上预示了奥古斯丁的“堕落与被救”。

耶稣拯救麻风病人

其优渥的家庭环境还为他带来了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童年的小奥古斯丁可以在仆人的服务中不愁吃穿,并且能够在庄园教师的帮助下学习拉丁语、希腊语,遍读哲学家们的经典著作。这有助于他成长后取得令人尊敬的社会地位。不太好的是,这样一位口才极佳又家境殷实的“优质青年”,是不可能不吸引各类女性的青睐的。

奥古斯丁的神学贡献主要是重新申明了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三一论”,肯定“圣灵”完全从“圣父”中所出,“圣子”也完全是“上帝”。因此,上帝的三个位格之间并没有高下之分。他通过类比人类心灵、认识和爱神本身这三种情感,来说明情感均由己出,三位一体也是类似的道理。这就破除了当时盛行的认为圣子低于圣父、圣灵的学说。

最为重要的是,奥氏还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阐述了他对“原罪”和“上帝救恩”的理解。他认为,人的原罪是一种缺乏善的表现,因为有罪而不能亲近善,因此也就远离了上帝。而人类起初的受造是绝对的完美,人类会犯罪完全是因为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这种将人类之罪归给“天然”的理论是符合《圣经》理念的。

文史君说

人的思想意识总是会受到现实的影响。纵观奥古斯丁的一生,他经历了优渥的童年、淫荡的青年和洁净的壮年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同圣经中所描绘的人类发展过程是类似的(受造、犯罪、归回)。因此,奥古斯丁正是由于清醒地认识到自我生活状态的堕落,才产生了羞耻感,这才将生命的希望留给上帝的拯救。

参考文献

夏洞奇:《奥古斯丁的多重面相》,《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3月8日。

夏洞奇:《“普通市民”抑或“上等人”:奥古斯丁家庭背景重估》,《历史研究》2016年第5期。

(作者:浩然文史·瓷国垃圾堆)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