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文史

浩然文史

网易号

关注
3.1万粉丝
47关注
1.2万被推荐
IP属地:山东

知名文史科普自媒体历史学博士

4枚勋章

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

  • 连续四昼夜急行军,充分利用地形和伏击战,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

    10小时前
    图片
    03:48
  • 被父亲发配、被弟弟赐死,到头来只有蒙恬愿意全力辅佐扶苏
    公子扶苏的记载不多,尽管名声在外,却少有亲近之人。在他一生中,最亲近的或许是父亲秦始皇、诸多兄弟,以及一同驻守上郡的蒙恬。 扶苏出生后,秦始皇对他给予了厚望。从他的名字中,我们就能发现端倪。名字“扶苏”选自《诗经》,象征树木茂盛生长,可见秦始皇对他的看重。 扶苏一开始也算得上不负嬴政的重托。他性格刚毅勇武,颇有嬴政的风格。然而,随着扶苏的成年,他与嬴政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嬴政依旧沿袭秦国的传统,采用法家理论,以严刑峻法治国。不但如此,嬴政还将法家理论推向极致、推向全国。与此相反,扶苏却以“仁义”著称。因此,扶苏与嬴政时常因治国理念发生冲突。 公元前212年,扶苏与嬴政的矛盾达到顶点。当年,秦始皇朝中的侯生、卢生私下批判嬴政的暴政。没想到事情败露,侯生、卢生出逃。秦始皇大怒,准备采纳李斯的建议,坑杀儒生。此时,公子扶苏直言上谏,指出秦始皇这样做会失去远近人心。本就在气头上的嬴政更加生气,直接将扶苏发配上郡,让他监管蒙恬率领的三十万兵马。从此,扶苏与父亲嬴政再没相见。扶苏与蒙恬一同在上郡执掌大军,关系日渐亲密。而在扶苏即将自尽时,也只有蒙恬愿意力劝扶苏三思。 当扶苏在北郡监军的两年时间里,嬴政依旧四处巡游。公元前210年,嬴政还带上了年少的儿子胡亥。关于胡亥与扶苏早年的关系,史书上只留下只言片语。秦始皇一次宴请群臣,召诸皇子来赐食。没想到胡亥竟然将大臣们摆的整齐的鞋履践踏一番,引得扶苏等兄弟叹息。可见,扶苏与这位年幼的弟弟没有太深的感情。而兄弟俩最后的交集,是秦始皇在沙丘病故后,胡亥与赵高、李斯等人伪造遗诏,命扶苏自尽。 自古无情帝王家,扶苏作为嬴政长子,在面临生死抉择时,竟然只有蒙恬一个外人愿意劝阻,令人叹息! 参考资料 《史记》#历史冷知识
  • 为了他,秦始皇不惜发动一场战争,这个男人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1天前
  • 扶苏安葬在哪里?是就地安葬还是陪葬秦始皇?一起探秘扶苏墓
    公元前210年,公子扶苏因为一封伪造的遗诏自尽。然而,民间对于这位待人宽和的皇子却无比怀念。即使是陈胜吴广发起的农民起义,都要打着公子扶苏的旗号。可见,扶苏之死令世人十分惋惜。也因此,扶苏死后归葬何处,成为大家所关心的要事。 扶苏的陵墓在哪里?目前有两个比较权威的说法。第一,扶苏墓位于陕西省绥德县城东。《续资治通鉴》的作者、清代著名文人毕沅就曾经根据各类地方志,确认扶苏墓在绥德。首先,他认为绥德就是秦代上郡所在。不仅如此,他翻阅各种史料、地方志,在确认了扶苏墓的同时,还找到了扶苏自尽的地方。随后,他在扶苏墓旁边立碑,方便后人祭奠。近代学者王文清等人也同意毕沅的说法,将绥德县的秦墓认定为扶苏墓。这座陵墓长30米、宽6米、高8米,呈长方形,占地6800平米。历代百姓和文人都将它视为公子扶苏的归葬之地,被尊称为“天下第一太子墓”。这一说法也被官方认可,1956年将此墓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除此之外,伴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扶苏墓的地点出现了变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兵马俑三号陪葬坑西侧一百米处发现了一座规模不小的古墓。在秦朝,陪葬在秦始皇身边的只有秦始皇的子女、皇妃宫女和工匠侍役。而这座墓深13米、宽14米,规模不小,与高级陵墓相符。而且,这座陵墓与秦始皇陵距离极近,离地宫兵马俑指挥部仅百米之遥,只可能是秦始皇十分信任、亲近的人。因此,学者推测这座陵墓可能是公子扶苏的墓葬。秦始皇对公子扶苏的信任和他监管北境30万大军的情况,与墓地的特点相吻合。当然,墓中没有发现能证明主人身份的文物,扶苏是否就葬于此地还需要更多研究。当然,此处陵墓并没有发现能够证明墓主人身份的文物,究竟是不是扶苏的陵墓,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无论是绥德县的墓,还是秦始皇陵三号坑的古墓,哪一个才是公子扶苏的归葬地,目前或许无法确定。但千百年来,人们仍然热衷于祭奠、追寻这位古代人物,无不显示了大家对公子扶苏的怀念之情。 参考资料 张文立.此处何来扶苏墓[J].文博,1999(02):29-31; 李鼎铉.秦俑三号坑西侧古墓墓主推论[J].文博,1998(04):50-52.#历史冷知识
  • 权力的死局:赵构必须求和,秦桧必须卖国,靖康耻,不能雪
    2024-04-23
  • 帝王为他扩建庙宇,他的陵墓也不断加大,为什么大家都纪念扶苏
    公子扶苏被逼自尽之后,后世百姓都为此感到惋惜。或许是因为秦朝暴政确实让百姓难以忍受,又或许是扶苏的仁义之名给了百姓可以想象的空间。如今的山西、陕西等地都对扶苏有许多纪念。 在如今的山西省原平市境内,当地百姓自发创造了许多纪念扶苏的地名、建筑。当地百姓都相信,扶苏和蒙恬率兵抵御匈奴时,曾经在这里驻军。而且,当伪造的秦始皇遗诏送到扶苏军中时,扶苏正在原平市。因此,当地百姓自发将山谷、山峰、悬崖重新命名。如,原本有一座叫做阳武谷的山谷,因为百姓认为扶苏是在此处自尽,将它改为“杀子谷”。除此之外,当地百姓还将一处无名山崖命名为“太子崖”。他们相信,当年扶苏和蒙恬就在此处驻军。当地百姓不仅将这些山川重新命名,他们还认为扶苏的英灵一直留在本地,护佑一方百姓。因此,他们自发在当地建立扶苏的庙宇,并进行供奉。北魏时期,孝文帝听说了这座庙宇,并亲自派遣礼官进行祭祀。从此,扶苏庙得到了官方认可。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对扶苏进行加封,还多次命人扩建庙宇。宋、元、明、清的数代君主都对庙宇进行扩建,用以纪念这位令人惋惜的皇子。直到今天,当地百姓依旧会不时到扶苏庙进行祭奠活动。 除此之外,历史上扶苏的葬身地陕西省绥德县也建设了纪念扶苏的相关设施。陕西省绥德县城东建有一座规模不小的陵墓。这座陵墓光占地就达到6800平方米,如果算上配套设施则显得更加宏大。当地政府根据考古、文献资料。认定这座陵墓是扶苏墓,并称它为“天下第一太子墓”。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还将扶苏墓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完善了配套设施,方便世人纪念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古人。 后人对扶苏的纪念,与其说是纪念这位古人,不如说是纪念一种可能性。大家始终愿意相信,如果扶苏继位,历史将会被改写。然而,历史不能假设,扶苏只能永远活在世人的纪念中。 参考资料 贾亿宝.明清山西民间信仰与长城记忆——以崞县扶苏、蒙恬崇拜方志书写为线索[J].史志学刊,2018(02):29-35.#历史冷知识
  • 溥仪的七叔载涛,大清最有骨气的贵族,宁摆地摊也不给日本人干活
    2024-04-22
  • 数次建议灭亡越国,却从未引起夫差重视,吴国灭亡后悔之晚矣
    在中国古代士人的人生困局里,最具代表性的难题,就是未遇明主。好比说夫差,就显然不是一个明主,对此,伍子胥有很多话想说。 在给吴国效力之前,伍子胥本来是个楚国人,因为父亲被诬杀跳槽到了吴国,然后遇到了他的明主公子光,也就是吴王阖闾,夫差的爸爸。 伍子胥为阖闾策划了专诸刺王僚,带着吴国军队击败了楚国,成就了吴国的霸业,甚至在阖闾身死之后,还被安排去辅佐下一任君王。 这个做官的履历无论放在哪个时期,都可以称一句一帆风顺,直到伍子胥碰上了夫差。 因为和阖闾的合作很愉快,所以伍子胥尽心尽力地辅佐夫差,希望吴国能在春秋时期坐稳霸主地位,但夫差很有他自己的想法。 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大败越国之后,伍子胥建议一举消灭越国,夫差不听。 公元前489年,夫差因为齐国内乱准备兴兵攻打,伍子胥谏言“今越在腹心疾而王不先,而务齐,不亦谬乎”,主张吴国的心腹大患是越国而非齐国,夫差仍然不听。 公元前484年,伯嚭指责伍子胥“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污蔑伍子胥有谋反之心。 这次夫差听了,不仅听了还觉得很有道理,他于是赐给伍子胥一把剑,令他自尽。 先前伯嚭所说的鞅鞅怨望只是造谣,吴王赐死之后,这种怨望终于成为了事实,然而哪怕是这个时候,伍子胥心心念念的依然是吴越之事。 他说了一句“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之后,拔剑自刎。 九年后,越王勾践率领他的军队灭亡吴国。 这时,夫差这位刚愎自用的君王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留下一句“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后,拔剑自刎,用同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参考资料 《史记》#历史冷知识
  • 元末起义月饼传信约定“八月十五杀鞑子”,这个故事为何不可信?

    2024-04-21
    图片
    04:15
  • 拥有相似的人生轨迹,却在一场失败后分岔,勾践与夫差的未解之缘
    勾践和夫差这两个人,通常作为卧薪尝胆故事里的正反派出现,然而在这个故事之外,他们的人生轨迹,却有相似之处。 夫差曾经是个事业批。 这可能是因为他父亲阖闾的遗言,也可能是因为这类容易好大喜功的君王普遍比较好面子,总而言之,在夫差即位早期,他很励精图治,一心向越国挥戈,要报阖闾败给勾践的大仇,以洗雪吴国的耻辱。 而勾践当时也比较膨胀,距离他对吴战争的上一场胜利还没有很久,他对夫差要来报仇这件事在战略上很是重视,决定要先下手为强,但在战术上又比较藐视,觉得区区吴国不过如此。 打胜仗,继而膨胀,不听谏言一意孤行,并因此被打败,是勾践和夫差人生轨迹里非常相似的部分。 范蠡谏言“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反对勾践先下手为强的时候,勾践说“吾已决之矣”。所以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的那场战争中,勾践败了,而且败得非常惨烈。 伍子胥谏言“今吴不如有过之彊,而句践大于少康。今不因此而灭之,又将宽之,不亦难乎!且句践为人能辛苦,今不灭,后必悔之”的时候,夫差给出了相同的态度:不听。所以越军大破吴国,将姑苏围困三年后,彻底灭亡吴国。 从被打败的那个瞬间开始,他们的人生轨迹开始分岔:勾践选择了忍辱负重,而夫差选择了引颈自戮。 后世谈起勾践时,会歌颂他卧薪尝胆的苦心,同时拉踩一下夫差,觉得夫差气性很大。其实这和夫差的气性也没有很大关系,只不过假意侍奉君王,保存有生力量这条路,被勾践走过一遍之后,就已经堵死了。 而比起公元前497年那个面对着年轻吴王的勾践,公元前473年的夫差面对的,是一个曾经落入深渊又自己挣扎着站起来的君王。 他已经无路可走。 他能留给世界的,也唯有一句后悔的感叹:“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 参考资料 《史记》#历史冷知识
  • 夫差的春秋争霸之路,一切从越国开始,也从越国结束
    因为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和西施美人计的故事里担当主要反派角色的缘故,吴王夫差好像总是绕着越国在转,但作为春秋末期的霸主,和吴国建立战和关系的,当然不会只有一个越国。 公元前494年春天,夫差为报父仇,在夫椒与越国展开战争,得胜。 这是卧薪尝胆故事的开篇,也是吴王春秋争霸的第一步,这时夫差的注意力已经转向了北方,比起灭亡越国,他更希望能够尽早结束和越国的纠缠。 所以他接受了勾践的求和。 同年八月,吴国入侵陈国,解决吴陈两国留下的旧怨。 这旧怨既是出兵名目,也是确有其事。吴王阖闾时期,吴军攻破楚国都城后,阖闾要求陈怀公前来道贺,陈怀公拒绝,因此结下旧怨。 然而这次吴国对陈国的出兵,结果并不是很理想。 公元前489年,吴国再次对陈国用兵,依然扯着“修旧怨”的名目,这次吴国降服了陈国。 同年,夫差挥师北上,路过宋国,宋国向夫差进贡百牢,所谓牢,就是祭祀时用的牲畜。 次年,鲁国大夫季康子伐邾,邾国向吴国求援,夫差因此讨伐鲁国,这场战争以吴国的连胜而告终,吴国达到了炫耀武力的目的,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公元前484年,夫差因为齐景公死后齐国内乱,发兵攻打齐国,双方在艾陵对战,吴国依然取得了胜利。 这个时候的吴国,已经成为中原诸国眼中的大国。 然而夫差对此仍不满意,他不仅想要成为大国,更想要成为霸主。 公元前482年,夫差再次北上,和鲁哀公、晋定公、单平公在黄池会盟,并与晋定公争夺盟主之位。 这场争夺夫差没有成功,这时候的吴国,也已经走上了下坡路。 六月,越王勾践突袭吴国,俘虏吴国太子,同年冬,吴越议和。 公元前478年,勾践再次兴兵伐吴,吴军大败,公元前473年,越国打败吴国,吴国灭亡,夫差自刎而死。他的争霸之路,由越国开始,也由越国结束。 参考资料 邵煜:《勾吴强主夫差的尚武情怀》#历史冷知识
  • 做他的猪也比做他的儿子好!屋大维嘲讽犹太王,却正中他的悲剧
    2024-04-19
  • 是吴越争霸的吴王,也是西施侍奉的君王,夫差为何做不了主角
    无论是在西施的故事里,还是在勾践的故事里,夫差都是毋庸置疑的重要角色,但这位重要人物本身,却从未作为主角出现过。 这究竟是为什么? 君王、战争、美人,是中国古代作为背景创作故事时,不可避免的重要元素,而君王围绕战争和美人产生的爱恨情仇,则是故事刻画的重中之重。 身为君王的同时,还是美人的丈夫,夫差的身份其实很适合成为一个主角,但无论是越王勾践忍辱负重的复仇故事,还是西施魅惑吴王覆灭吴国的间谍故事,都具有更大的戏剧张力。 这让夫差的存在,变得极为尴尬。 而随着故事的进展,夫差的身份逐渐从高位走向低位,从赢家走向输家,地位的下行也使得“让夫差当主角”这件事变得困难,因为没有人想看到一个走下坡路的主角。 这也是为什么以吴越争霸为背景的影视作品,普遍以勾践和西施作为故事的核心,夫差只能以一个需要被打败的配角形象出现。 这种打败不只是战场上的打败,也是情场上的“打败”,以勾践为主角的故事里,吴国要被越国的军队长驱直入,而以西施为主角的故事里,夫差要对这个越国献上的美人一往情深。 而最终,夫差要迎来他剧情的高光,一场富有悲剧性的死亡。 和角色定位不同,影视作品对夫差的选角,则极为重视,不管是1995年电视剧《西施》的寇振海、1998年《战国红颜》的童安格、2006年《争霸传奇》的马德钟、2007年《卧薪尝胆》的胡军,还是2012年《英雄》的郑嘉颖,这些演员都有着一个相对英武的形象。 毕竟除了沉迷美色的亡国之君这个刻板印象里的身份,夫差也曾经是春秋霸主之一。 虽然他的霸主之路,走得并不算长久。#历史冷知识
  • 全家60多人殉国,父子都入凌烟阁,功臣良将仆固怀恩为何反了?
    2024-04-18
    10跟贴
  • 不是西施,也不是郑旦,夫差的最爱竟然是他!
    谈起吴国灭亡之事,大体逃不过两个方向,一是勾践卧薪尝胆,二是西施魅惑吴王,前者虽然深入人心,但未免过于正经,人们更感兴趣的,还是四大美人之首的桃色绯闻。 西施,原名施夷光,是越国知名的美人。越国对吴国称臣之后,大夫文种献上了伐吴九术,一方面消耗吴国国力,另一方面壮大越国。 伐吴九术中针对吴国的,一共有六项,第二项“重财帛,以遗其君”,第三项“贵籴粟缟,以空其邦”,第四项“遗之美好,以为劳其志”,第五项“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第六项“遗之谀臣,使之易伐”,第七项“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其中美人计,就是伐吴九术的第四项。 越国教导西施、郑旦歌舞礼仪之后,将她们献给了吴王。夫差大悦,并从此沉醉在美人温柔乡里,亲小人而远贤臣,荒废国政,最终导致了吴国的灭亡。 这当然不是真的。 大败越国之后,夫差频频发动对外战争,亲率大军北上,挥戈向陈国、鲁国、齐国,这段时间的吴国在军事上,可称一句所向披靡。 这么高的对外战争频率,留给夫差沉迷美色的时间显然不多,何况比起美人,夫差最爱的,是春秋的霸主之位。 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里,西施郑旦这样的美人,能发挥的作用其实微乎其微。与其说吴国亡于夫差沉迷美色,倒不如说吴国亡于夫差的性格弱点,他沉迷于胜利,执着于霸主地位的争夺,而疏忽了对后方的控制。而越王勾践,则抓住了夫差的疏忽,趁虚而入,击败并最终灭亡了吴国。 不过比起认真分析吴国灭亡的原因,“红颜祸水”论似乎更能迎合好事者的八卦心理,“吴亡于西施”也因此成为传播最广,也更深入人心的论调。 参考资料 《越绝书·内经九术》#历史冷知识
  • 辽沈战役转折点,毛主席定下妙计,锦州歼敌10万,开始关门打狗

    2024-04-17
    图片
    03:41
  • 历史学家、政治家和文人骚客,集体向吴王夫差发来差评
    作为亡国之君,吴王夫差的风评,可以用稀烂二字来形容,不过烂与烂之间也有分别,至少历史学者、政治家和文人骚客眼里的夫差,就各有各的烂法。 历史学者眼里的夫差,主要身份还是吴国的统治者,史学家的记述也更偏向于吴王的作为。 比方说《左传》因为是编年体史书的关系,所以对夫差的记述不带过多感情色彩,只是对事件的简单陈述。 而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夫差的记载就带有了情感倾向,他花费笔墨刻画夫差亲小人远贤臣的形象,较大篇幅地描写了伍子胥劝谏夫差,而夫差不听的内容,以此来刻画夫差的昏庸无道。 政治家眼里的夫差,则是一个糟糕的、不可效法的前辈。 政治家们将夫差作为一个反例来分析,因此比起夫差的行为,更重视他的行为逻辑,对夫差的评价也不局限于他本人,而是将夫差放在春秋大背景,以及历史长河中进行考量。 好比说曹操的评价“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圣贤之于兵也,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显然是同为统治者的视角。 至于文人骚客们,不说全部,至少有一半,对夫差的评价,都要从他老婆西施入手。 这一半文人的评价,则又分两种,一种认为吴国灭亡西施多少得负点责任,好比说宋人释智圆就写“范蠡无西施,胡以破吴国。君王轻社稷,为惑倾城色”,批评夫差沉迷美色。 而另一种则认为吴国灭亡关西施何事,唐人陆龟蒙写道“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认为吴国灭亡的原因多了去了,区区西施何足挂齿。 另一半文人评价夫差,则是从夫差对臣子的态度入手,这也很好理解,毕竟文人读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给君王效力。 好比说唐人周昙写“会稽既雪夫差死,泉下胡颜见子胥”,就是在批评夫差这个人不听忠臣谏言,而宋人张咏写“由来邪正是安危,不信忠良信伯嚭”,则是在批评夫差亲近小人。 参考资料 牙彩练:《左传》和《史记》中吴王夫差形象的比较#历史冷知识
  • 世代流传的隆中对,真是诸葛亮的原意吗?我怀疑被人篡改了
    2024-04-16
  • 范仲淹只是一个文人?不!他还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忠臣!
    提起范仲淹,大家第一反应一定是那句名扬古今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是,如果大家以为范仲淹仅仅是个能写诗作文的文人,那可就大错特错!其实,历史上的范仲淹不仅文采出众,而且还是一个被百姓爱戴的文武全才! 范仲淹年幼时家道中落,他却能毅然辞别乡里,拜访名师,寒窗苦读。也正是在此时,他立下了要兼济天下的宏图大志。在1015年举人及第后,他开始了自己的官场生涯。他到任泰州后,发现泰州堤坝修筑于唐朝,此时早已破败。因此,1021年他征集4万民工开始在泰州修筑了捍海堰,尽管中途因母亲去世而离任,但他为继任者留下了详细计划和坚实基础,这座堤坝在1026年完工,被当地百姓称为“范公堤”,至今仍受人纪念。范仲淹还在苏州、江淮等地多次治理水患、赈灾济民,为后世留下宝贵经验,明代甚至沿用了他的治水方法。 范仲淹具有远见卓识,在多次被贬谪、体察民情和官风后,深刻认识到北宋朝廷的隐患。因此,在1043年他上书宋仁宗,提出改革科举考试、整顿吏治、重修武备等方针。宋仁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实施了被称为“庆历新政”的改革。尽管这些改革触动了旧势力,只持续了一年便被废除,但这一年的改革开启了北宋的改革风潮,为王安石的变法奠定了基础。 此外,范仲淹还是一个擅长抵御外敌、善于练兵的人物。在1040年,他被派往西北抵御新兴的西夏政权。范仲淹详细考察了西北复杂的地形后,提出了“积极防御”的战略,依靠险峻的地形对抗敌人。他还整顿了军队的不良作风,提拔了优秀将领,使得西北地区的防御部队战斗力迅速提升。直到北宋末年,他们仍然是一支实力强劲的军队。 这就是范仲淹,一个文武全才的栋梁之材。#历史冷知识
  • 《商君书》和《吕氏春秋》哪个是大秦救命良方?秦始皇:我选错了
    2024-04-15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