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的时候,国内一家知名母婴网站发布了一篇叫“2019年度中国家庭孕育方式白皮书”的报告。报告里其中一个数据显示,1995年后的年轻妈妈中,有82%的妈妈选择全职带孩子。

其实“全职妈妈”这个词也不是近年才进入我们视野的。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好,很多妈妈选择回到家全职带孩子,把自己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投入到孩子身上,家庭正常的收入支出交给孩子的爸爸去负责。

最近有好多粉丝问我是不是应该全职回到家中做“全职妈妈”,这样的话,可以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孩子。

一个母亲选择不再工作回到家全身心的培养孩子,这肯定是一种母爱的奉献精神。但是,全职妈妈”真的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吗?这个观点我并不能完全认同。所以今天就分享一下“全职妈妈”带孩子的三个误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职妈妈”带孩子的误区

误区一:全职妈妈放弃工作的同时也放弃了个人的发展。

有个全职妈妈给如歌留言说“为什么孩子不是和自己很亲密,不那么亲切,甚至有时候孩子还不尊重自己。”如歌咨询了一些日常情况得知,这位全职妈妈的孩子在早教班做家庭亲子活动的时候,是自己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妈妈坐在比较远的角落里看着孩子,有时候还看着手机。有时候孩子渴了热了,跑到妈妈身边要水喝擦擦汗,和妈妈说话的时候确实不那么亲切。

我也觉得是不是礼貌的教育没做到位,后来经过和这个妈妈进行深入的沟通后发现,这个“全职妈妈”以前是个平面设计师,还给我看过她手机里存的以前的作品,确实是艺术功底很深厚,也很专业。选择做全职妈妈后,就再也没碰过画笔,像一个保姆一样在带自己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孩子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是最长的,所以母亲的知识结构、思维水平,包括母亲的价值观念,都能够直接的影响孩子。如果母亲在一个或几个方面让孩子产生钦佩和羡慕的感觉,那是最好的,因为孩子会把自己的妈妈当作人生偶像。

而上文中说到的这位妈妈,恰好没有做到成为孩子的偶像。孩子认为妈妈给他水喝,给他擦汗,甚至给他换衣服都是天经地义的。所以这个孩子对他妈妈的情感当中,缺少那种钦佩感和崇拜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次我们做亲子活动,是对孩子进行艺术和美学的启蒙,我就请这个妈妈不要坐那么远了,就坐在孩子旁边,请她给这些孩子们先画一个示范画。毕竟是做过设计师的人,艺术功底深厚,寥寥几笔下去后,几个生动的小动物就跃然纸上。当时小桌子旁边的小朋友当时就“哇”的一声,特别钦佩和崇拜,她的孩子也不断地拍手叫好。

从那次亲子活动以后,孩子一直在拉着妈妈的手不断地在交流,不停地夸奖自己的妈妈,说“妈妈你真棒!”。妈妈脸上也露出那种很久都没出现过的有暖意的笑容。

你看,当孩子崇拜自己的妈妈,视妈妈为偶像的时候,这种亲子关系就自然而然变得更加密切更加亲密了。

所以全职妈妈可以停止自己的工作,但是千万别停止自己的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误区二:过度干预孩子成长

全职妈妈觉得自己有大把的时间去陪伴孩子,就过度干预孩子的成长过程,有的甚至粗暴的蛮横的干预和限制孩子,当然,现在更多的过度干预表现为以爱为名的温柔干预。

有一个妈妈,咨询如歌说,她的孩子说话不利索,按她的话说就是“大舌头”。全家都没有语言障碍,为什么自己的孩子说话就这么不清楚呢?如歌就给孩子做了一个基本的语言测试:拿了一个小水碗,里面放了很多种颜色的彩色小球,然后问孩子,“这里有几种颜色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确答案是四种,其实孩子回答几种都可以,因为测试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表达。这个孩子说话果然是含糊不清,用她独有的发音回答了依一句。我没听懂,孩子的妈妈就赶紧说:“她说有四种”。

我又对孩子说,“那你把红色的小球拿出来给阿姨好不好?”。其实这里面没有红色的球,它的目的是引导孩子表达有没有发现。孩子听懂了,又回答了一句。当然我还是没听懂。孩子的妈妈又赶紧替孩子回答,她说这里面没有红色的球。

于是,我就发现了问题所在,就说,你为什么老是替孩子说话?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说呢?下一个问题请你不要再替孩子回答好吗?因为我对孩子的妈妈进行了约束,所以后面的交流中,孩子都是在很努力的,想方设法在用自己的表达方式,于是我顺势而为,确认和纠正了孩子的几个发音。就在这种测试的过程中,孩子后续很快学会了五六个清晰的中文表达词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妈妈不理解,我就告诉这位妈妈,孩子的问题出在她自己身上:孩子的妈妈过度地干预了孩子在语言学习阶段的语言发展。妈妈过度地替孩子翻译了不清晰的童言童语,给孩子造成了一种“我不需要表达的很清楚”的依赖性。这种情况在全职妈妈中其实还是不少见的。

孩子的语言学习就是从含糊不清开始,逐渐练习,渡过到清晰发音的,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有人及时对孩子表达“听不清”“听不懂”“你能不能再说一遍”等意思,然后适当的引导发音。这是个训练和磨合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误区三:教育消费主导思维错误

全职在家带孩子,没有了经济来源和收入,导致孩子在教育消费方面自己没有了决策权。

因为妈妈觉得自己不挣钱了,那花钱也得听孩子爸爸的。那么问题就在这里,这里存在一个严重的信息差,母亲陪伴孩子时间最长,最了解孩子需要在什么教育方面进行消费。

可是爸爸不在身边,或者夫妻俩的教育观念如果不一样,会导致爸爸因为不同意花教育消费而最终使孩子受到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怎么做一个优秀的妈妈

所以如歌认为,一个优秀的妈妈,既可以是有自己事业的母亲,也可以是全职在家陪伴孩子的母亲。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妈妈要做到如下三点。

一、无论是全职在家还是继续保持自己的事业,都有自己个人发展的目标。绝不和社会脱节。只有自身不断学习进步,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才能给予孩子更好的引导和教育。

二、尊重孩子自然成长发展的过程,给予必要的支持,但是不要过度干预。切记不能打着爱的名义阻碍孩子的自然成长,要正确引导孩子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了解孩子的教育需求,在教育花费上有自己的决策权。孩子的早教是一个很伟大但是复杂的工程。并不是每一个妈妈都是专业的。所以,适当的进行教育投资,对孩子进行专业的启蒙和引导,对孩子的智力和思维发展有着很好的作用。

这就是如歌的个人观点,我相信做到这三点的妈妈都是优秀的妈妈,也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健康有效的引导和教育。毕竟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也是每个家庭的“超级宝贝”,所以还请妈妈们多一份耐心,少一些不耐烦,陪伴孩子健康而快乐的成长!

本文由夏沫如歌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