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是推进劳动教育的根本渠道和途径,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必须充分发挥三方在劳动教育中的独特育人价值和功能,完善三方协同推进劳动教育的运行机制,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

1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推进劳动教育意义重大

1. 三方协同推进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一贯精神

我国历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并作为教育方针长期坚持。在此教育方针指引下,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始终把家庭、学校、社会协同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渠道和路径。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借鉴苏联的教育经验与理论,重视课外劳动教育,逐步将劳动教育课程列入中小学教学计划。1958 年起,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得到调整和完善,提倡学生参加自我服务劳动和日常家务劳动,联合社会力量开拓多渠道实施劳动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强化劳动教育,研制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2015 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加强校外协调,积极借助家庭、社会的力量,共同关心支持劳动教育”。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劳动教育列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真正形成“五育”并举的育人格局。并且,在此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

2. 三方协同推进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现实要求

按照《意见》要求,新时代劳动教育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多种多样的劳动实践方式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实践活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一段时期以来,劳动教育的主体和形式比较单一,忽视了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劳动教育培养的重要性,三方协同推进劳动教育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为解决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完善三方密切合作、各方联动的劳动教育育人格局,共同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导向。这也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3. 三方协同是新时代劳动教育性质的应有之义

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思想性(教育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思想性直接体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导向和培养目标,就是要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立德树人的任务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贯穿家庭、学校和社会劳动教育全程、各方位,着力解决有“劳动”无“教育”问题。社会性是劳动教育的本质规定,新时代劳动教育不排除个人独立劳动,但更多的劳动形态和内容,特别是社会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都是社会性、合作性、集体性劳动,即使是家庭日常生活劳动也纳入了劳动教育内容体系,需要学校的引导和家长的支持,特别是低学段学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劳动形态和方式更需要多方的合作协同。实践性则更加体现劳动教育的本质要求,正如《意见》指出的,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可以说,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才能真正体现劳动教育的性质,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4. 三方协同是世界各国推进劳动教育的共同做法和经验

世界各国劳动教育最大限度融通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优势资源,并且明确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承担的责任,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多样、灵活的教学方式。目前,国外劳动教育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开设系统的劳动课程 ;二是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三是两者兼顾,共同使用。大部分国家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局限于学校教育,而是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同作用。例如,美国小学和初中的劳动教育主要集中于家庭日常生活和学校活动中,而高中则倾向于就业为主的劳动教育。德国主要培养中小学生在职业、家政、经济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基本能力,帮助他们适应未来生活。

2

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在

劳动教育中独特的价值和功能

家庭、学校、社会在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三方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各有优势和侧重。家庭是基础,重在日常生活自理、自助和自我生活管理劳动,重在学生基本生活技能培养和劳动习惯养成,体现劳动教育的日常性、连续性和生活化。学校是主导,重在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让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塑造其基本劳动品质,体现劳动教育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制度化。社会是支撑,重在劳动知识的运用、职业体验和服务能力的锻炼,更加强调劳动价值观和奉献精神的培养,体现劳动教育的服务性、创造性和职场化。

1. 家庭要发挥基础作用

家庭是落实劳动教育的第一场所。但近一段时期以来,家庭劳动教育问题较多。相关调查发现,家庭不太重视劳动教育,家人包办严重,且不太关注培养孩子形成热爱劳动的情感和习惯。需要指出的是,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作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应当发挥好在劳动教育中的启蒙、奠基、持续的基础性作用。

一是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每年掌握 1-2 项生活技能。例如,在当前疫情期间,很多家庭通过制订“家庭劳动清单”“劳动打卡积分”等形式,提高孩子参与家庭劳动的积极性,效果明显。

二是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通过言传身教,发挥成人在劳动教育中示范、引导、督促、激励的作用,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培养自立能力,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使劳动真正成为学生的成长经历与滋养成长的营养。同时,积极参与学校、社区和妇联等开展的学生技能展示活动,增加劳动技能的锻炼机会,鼓励孩子在劳动中学会独立生存,在劳动中树立自信、体验成功。

2. 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

学校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学校实施劳动教育要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切实保证劳动教育进课表、进课堂,避免“阴阳课表”“迎检课表”。

学校要统筹安排课内外时间,真正落实《意见》明确提出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 1 课时,职业院校除实习、实训外,专门进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 16 学时,高校本科阶段不少于 32 学时的要求。大中小学每学年要设劳动周,高校也可安排劳动月,有序开展学生的集体劳动实践。

同时,学校要结合学段特点和所在地区实际,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规划好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如小学低中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可适当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高等学校要组织学生在走向社会的基础上,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学校也可以通过校内各类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及校本课程开设实践类课程,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开展校内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

3. 社会要发挥支持作用

劳动教育要持续发展,不断促进学生劳动素质的全面提高,离不开社会的全力支持和配合。在政府统筹下,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对劳动资源整合、合并、重组,以充足的社会劳动资源支撑和保障育人目标的实现。

一是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学校可依托附近工厂、农场、企事业单位、商业场所开展生产劳动和职业体验活动,博物馆、科普馆、生态园、工作坊、农业种植园等场馆和劳动实践场所,可与学校结盟成为中小学生校外体验馆和劳动实践活动基地。

二是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类公益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要组织动员相关力量、搭建劳动活动平台,接纳、安排学生依托社区、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场所开展社会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让学生参与社区治理。

3

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推进

劳动教育的运行机制

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政府为统筹,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贯穿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和教育各方面,形成各方联动的教育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1. 完善劳动教育师资建设机制

根据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需求,采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聘任与聘请相结合、培训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配齐配足学校专兼职结合的劳育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并采取多种方式聘请社会各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高等学校要承担起专业培养责任,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为中小学输送更多专业劳动师资。各级学校要制订专业培训计划,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师劳动教育能力。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教师工作考核体系,分类完善评价标准。

2. 完善课内外劳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利用和开发好多种劳动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为学生参与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搭建平台。首先,要利用好现有的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等 ;其次,学校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梳理、整合,保证劳动教育课程正常进行 ;再次,根据劳动教育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发教育资源,大力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概括地讲,就是围绕劳动教育目标,兼顾校内校外、课内课外拓展和开发利用多种劳动教育资源,通过学校与家庭、社会合作,强化劳动资源开发的主体力量,与企业、社区、农场等建立稳定联系,为学生提供便
利的实践场所和设施设备。此外,挖掘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育人作用,充分运用校园文化、社会氛围等隐性的劳动教育资源。

3. 完善劳动教育安全保障机制

各地区要结合《意见》要求,建立健全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完善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明晰参与主体间的各方责任。政府要制定相应的责任分担机制,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育人环境,各司其职,保障劳动教育的正常开展。学校要制订计划,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劳动教育的安全防范意识和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教育实践时要制定切实的安全措施和预案。社会方面要加强与保险业务和安全机构的合作,鼓励购买与劳动教育相关的保险,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确保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实践时的生命财产安全。

要建立规范化、法治化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确定劳动教育应急事件的范围、应急与处理机制的组织架构、运作规则、处理突发事件的程序等,确保处置工作的严密、有序、高效。

4. 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的新形态

在信息社会这一时代背景下,劳动形态发生了重要变化,因此不能仅仅局限于第一、第二产业开展劳动教育,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探索“互联网 + 劳动教育”的新模式、新形态,充分彰显现代科学技术,将知识生产和科技创造等形态的劳动纳入劳动教育当中,彰显劳动教育的时代特征。

4

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环境

一方面要不断总结经验,提炼劳动教育优秀案例。各地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适宜地方实际的劳动教育经验和做法,针对各地涌现出的优秀实践经验和案例,应系统总结和提炼。另一方面,要宣传典型、树立榜样,引领社会风尚。开展对社会各行各业优秀劳动者的评选与公开表彰奖励,大力宣传劳动教育先进学校和先进个人,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培养学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宣传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组织号召大中小学生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大力宣传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敢于担当的高尚品格 ;鼓励和支持创作更多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等。总之,要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和激励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敬业奉献的良好风尚。

来源|《人民教育》2020年第4期

作者|郝志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哈斯朝勒(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所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