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血脂高了危害大,很多人不以为然。虽然健康教育不断,但总还没有那种切肤之痛。可要说动脉血管里有了斑块(粥样硬化),有些人就着急了。

我们好端端的动脉血管里怎么就长出“斑块”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动脉粥样斑块是血液中的脂质在动脉管壁内膜下沉积而形成的。

这里说的脂质,最主要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早在1913年,俄国科学家们就公布了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证据,为动脉硬化的脂质浸润学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首先是高血脂!高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但是,动脉血管壁要“长”出粥样斑块,仅有高血脂(胆固醇)还不够,还要有血管内膜的损伤。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如果血管壁很光滑,血管内膜没有破坏,胆固醇是不容易进去的。那么,哪些因素可以造成血管内膜的破坏呢?除了增龄(老化)、男性早发(缺少雌激素保护)外,炎症、缺氧(包括吸烟)、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都可以造成血管内膜的损伤。

炎症。不管是感染性的还是非感染性的,炎性反应对全身都有影响,会损伤血管内膜。有研究发现,患牙周病的患者发生心脏病、中风的几率明显增高。因此,牙病(牙龈炎、牙周炎)也不能小觑呢!
缺氧。缺氧会损伤血管内膜。肺部感染可以缺氧,但更多更常见的是吸烟!吸烟会造成缺氧。吸烟可以引起血液中一氧化碳水平增高,红细胞携氧减少,所以说吸烟会引起动脉硬化(吸烟还可以引起血胆固醇水平升高等),所以要强调戒烟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血压。血压高了对血管壁的压力增高,血流对管壁的冲击力也会增大,就像猛烈的水流冲击堤坝容易引起破坏一样,尤其是血管分叉的部位。所以,得了高血压要好好降压治疗。

高血糖。血糖高了血液的渗透压增高,高渗状态损伤血管内皮(腌咸菜的道理,只不过一个是糖,一个是盐)。糖尿病的患者还会有脂代谢异常。

高血脂,血脂高了不仅是血液中的脂质会钻到血管内膜下沉积,高血脂本身也炎性刺激,会引起血管壁的炎性反应,造成血管内膜损伤。

还有,高尿酸。高尿酸与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动脉硬化、全身炎性反应都有关系,也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在血管内皮受损的情况下,过高的血脂(胆固醇)当然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大举入侵血管壁了。

当血管内膜受到损伤时,血液中的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就进入到血管内膜下沉积,随之进入的还有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吞吃了胆固醇后就(成了泡沫细胞)发生坏死,也存在血管内膜下。这些胆固醇、坏死破裂的细胞逐渐增多,在血管内膜下堆积,就形成了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里的胆固醇、坏死组织在形态上是“糜粥样”的,因此称为“粥样斑块”。粥样斑块凸入到动脉管腔,就会引起管腔狭窄,严重时堵塞血管。斑块里的物质还可以刺激血管壁细胞的增生,使得管壁增厚、硬化,既加重了狭窄,也使得血管不容易扩张。

动脉粥样斑块就这样“长”成了!

动脉粥样斑块,可以造成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影响供血,就引发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比如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慢性肾脏病、大动脉瘤、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缺血性肠病等。如果斑块突然破裂出血、形成血栓,或者斑块脱落,都会堵塞血管,就会造成急性缺血事件如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因此,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心血管病的病理基础。

预防心血管病,就要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做起。

怎样做?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互补。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中,除了年龄、性别、早发家族史(遗传)等不能选择、改变之外,其他都是可以做到的。要戒烟,有效降低血压、降血糖、降血脂、降尿酸等,消除体内的炎症(哪怕是牙龈、牙周发炎也要治好),尤其要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样来减少血管内膜的损伤,减少、避免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延缓、遏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