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醒来第一眼,我们毫无意识,会不自觉地拿起床头的手机看一眼。晚上,躺在床上不自觉的看着手机,不断的告诫自己早点休息不熬夜,但突然看到感兴趣的推送,又会不自觉的多看几眼,不知足不觉时间超了1-2个小时。手机越来越像我们的身体器官的一部分,我们的阅读和娱乐也通过手机这个便捷的工具来获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几年,碎片化阅读和学习这几个词比较流行,碎片化阅读之所以流行,一方面是我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另一方面是手机的便捷性和日常通勤的碎片化。这两个因素的叠加,让我们通过手机进行碎片化阅读、学习、娱乐的需求越来越频繁。

花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看一篇文章,刷一个学习的短视频。但缺缺乏一定的深度学习,本身我对碎片化学习和阅读无可厚非,我觉得只要适合自己的需求就好,也许有些内容本身深度和知识密度不是特别大,完全通过碎片时间来学习,而且,可以把一些难度不是很大的资料和材料,通过前期规划的方式进行分块学习阅读,再进行总结。

但需要注意的是,碎片化阅读和学习,碎片的是只是时间,知识不是碎片的单独的一个个点。我们需要明确的一个前提是时间可以碎片额切割,但知识却不是切割和分裂的,需要花点时间进行思考和联系,把碎片化时间下学习阅读的知识通过知识网络串联起来,这样的知识才是有用有效的。

很多时候我们看手机会看到不同的事实和主题,但看完以后的思考,思考以后的联系,联系以后的行动和验证,才是真的思考和学习,在快节奏和碎片化的时代,手机提供给了我们单独事物之间的联系,如果我们的思考经常这样的驯化,我们很容易出现单一的思维判断,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养成思考与联系的内在逻辑关系

事实」决定了你的知识广度,「联系」决定了你的知识深度。如果你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即使你只知道ABC,你也可以根据这三者的内在逻辑,得出DE,甚至F,这个过程就叫做思考。

但如果你不了解他们的内在逻辑和联系,不去思考和联系,即使你知道ABCDE,你也是没办法得出F的——你不知道需要把它们放在一起,更不知道放在一起之后它们能够呈现出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

这些获得的片段性信息,如果不去思考和联系,因为它们缺少跟其他信息的「联系」,无法归纳到已有的认知体系中,以碎片化的信息存在大脑记忆里面,但我们知道大脑记忆是偏向于省力的模式,一些无联系的信息难以被有意义的识记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日后更是难以被我们「提取」,而「提取」得越少的内容,会被越取越多的内容挤压在记忆的底部——因此,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极其容易被我们遗忘。你以为你得到了很多,但其实你什么都没有得到。

知识网络决定了思考的形式

对于深度的知识缺乏联系和基本背景的了解,我们的知识网络,决定了我们如何思考。那么,长期接受碎片信息,对你的思考能力并没有提升——你的「网络」并没有扩大;甚至是有害的——你已经习惯了用孤立的知识点去看待问题,习惯了一层、两层的思维,难以对事物进行五层、六层乃至更深入的剖析。长此以往,你将弱化对于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

这就是习惯和知识的呈现形式对大脑的驯化模式,我们习惯了通过片面的信息得出1-2层的思考,就不会根据更多的全貌进行5-6层的思考。有时候这样的驯化是无意识的,大脑习惯了简单的归因和快速阅读以及人性中希望获得简短快速有力的确定性答案,那么,对于有点难度和深度的文章很难有耐心去把它读完,更何况是在进行哪怕一点思考。这一点上我们在网络中得以窥见,那就是有些读者文章都没完全读完,更没读懂,就在评论区开始留言,甚至骂架,这就是典型的效果。

当然另一个主要的因素是看到题目跟自己既有的认知观念不符,选择性的阅读符合自己认知观念的文章和观点,而选择性地忽视了其余的思考和观点。

更进一步的是大数据也会根据你的喜好和观点进行精准的投喂。你变得越来越有获得感,其实这是数据给你安排的结果,让你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自嗨而不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要注意一点:碎片化信息,其实跟来源没有太大关系。如果你习惯了接受「A是B」、「C是坏的」、「因为A所以B」的简单观念,那么,无论你是在刷微博,还是在读书、看公开课,其实接受的都是碎片化知识。

经济学家汪丁丁教授在一个「聪明人的思考方式是什么」的问题中,提到过:

聪明人的思考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三个字:元认知。同样一个问题,较为聪明的人,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合理性、必要性、可能性,等等。他们会拔高一层去看待这个问题,从而更容易找到一根线条,将它和远处的某个固有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网络。

所以,如果你有这样的意识,那么其实无论刷短讯还是读书,都可以避免碎片化认知。

如何做到时间上可以碎片而认知不碎片

想避免碎片化认知,具体的方式是:

●先花一点时间,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把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梳理一遍。如何梳理呢?以你能够说出某个知识点的影响因素,以及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为准。顺着这样的知识点捋一遍,这个网络就是你已经构建完成的知识网络。

●找到知识网络的触点。亦即,自己感兴趣的、但尚未进行探索和了解的知识点。从自己感兴趣的开始,阅读、学习的时候,有意识地去接触这些触点的知识,延展自己的知识网络。

●当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先考虑如何将其纳入知识体系。亦即在脑子里回想你的知识网络,思考它可以如何跟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

●如果找到了对应的点,弄通路径。亦即,将这个新的知识点,跟已经知道的某个点之间的路径,查清楚、弄清楚,将它们连接起来,使这个知识点成为你新的「触点」,拓展你的思维网络。

关于阅读一本实用的书籍,身边朋友和网友也有反馈说,读书读不下去,容易犯困打瞌睡。这是开始的必然现象。不要想着一开始就读完一本书,而是先从书本中找到自己最想读的那一部分内容读下去,然后根据这一部分读的内容,跟书中目录前后联系一下,思考一下。这样就有了一个中心点,你感兴趣的读完的内容就是你的中心点,围绕这个中心点,然后展开。

人们在读一本好书的时候会打瞌睡,并不是他们不想努力,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要如何努力。

并不是读书让你厌倦,而是因为你欠缺有效运用自我提升的技巧,在挫败中产生了沮丧,因而才感到厌倦。要保持主动的阅读,你不只是要有意愿这么做而已,还要有技巧能战胜最初觉得自己能力不足部分,进而自我提升。

点击【关注】 深耕认知成长、教育、心理和情感。你认可的事和人决定了你的认知高度,你的认知高度决定了孩子的认知高度!

欢迎转发留言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