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升月落,潮起潮落,更替变幻,此乃大自然的规律。

没有永远的王牌,也没有永远的第一,更没有常青树。十二年前,《天天向上》曾与《快乐大本营》并肩,而十二年后,后者依旧盘踞霸主地位,前者却屡创收视新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年,《天天向上》一开播就火速冲进收视榜单前三,并拿下年度最佳节目的称号,《新周刊》评其为“最佳娱乐秀”,而今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电视节目收视率普遍下降,各类综艺“琳琅满目”,《天天向上》的没落看起来是时代导致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抛开这一层面,该档节目保质期的缩短,逃不开人为因素。

一、主持团队—欧弟出走

《天天向上》诞生于2008年,在主持人设置上,选用了“天天兄弟”的概念,力图打造出男子偶像天团的形象,汪涵、欧弟、钱枫、田源、小五、俞灏明、矢野浩二组成7人团体,每个人特色鲜明,老大哥汪涵位居领导核心,掌控全局,既能引经据典,又善于制造幽默。

跟《快乐大本营》以游戏创新为主不同,《天天向上》更强调主持人的作用,正如某科所言,这是一档脱口秀节目,拼的是主持人的口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唱跳歌手出身的欧弟,才艺出众,会模仿,会B-box,会太空步等,在整档节目上的表现非常精彩,曾在上海电视节上,他凭借《天天向上》斩获风采主持人大奖。

田源擅长接梗,钱枫惯会冷笑话,俞灏明能歌善舞,小五与矢野浩二虽语言能力不过关,但偶尔的表达不到位反而凸显了节目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人搭配,经历过磨合期,慢慢建立默契,但正当组合成员下来时,欧弟、田源、俞灏明的离开无疑打破了平衡。

其实《快乐大本营》的主持班底也经过几次换血,从李湘到谢娜,不过李湘时代实在过于久远,“后辈”《天天向上》显然没有做好换血的准备,一切都是那么突然。

后来,大张伟紧急救场,节目组也着力选拔“天天小兄弟”,新的“天天兄弟”能否擦出火花,还需要时间证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幕后团队—人才流失

一个节目的生命力,不仅与主持人的表现力有关,而且取决于制作团队。《天天向上》的制作团队,与《越策越开心》一脉相承,虽侧重于谈话,但又融入了综艺节目的元素,互动、访谈、小短剧、歌舞秀应有尽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2013年6月,总制片人张一蓓突然离职,没有任何征兆,在采访中她直接否认跟台里的矛盾,表示只想出去看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管她的离去,是否跟韩庚一事有关,但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时代让更多人看到了机会,转投网络平台是许多杰出制作人的共识。

三、节目定位逐渐不明

在很多观众的眼中,《快乐大本营》偏娱乐,《天天向上》重文化,早年间邀请的明星嘉宾并不多,每期节目有不同的主题,但都是建立在礼仪、公德的基础上。

当时的《天天向上》每期120分钟,节目分为4个环节,先是才艺展示,然后邀请某一行业的突出人士,第三个环节安排一个禅意小故事,最后再以主持人的互动收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娱乐符号裹挟公益道德的外衣,是它成功突围的关键。当然,节目定位为文化类娱乐脱口秀,就划分了受众年龄段,随着节目的火爆,观众群体固化,她们成为稳定的收视群。

而《天天向上》改版后,一直在娱乐与文化二者之间摇摆不定,要么讲正能量,要么推明星,原先的受众被劝退,新的观众也没有吸引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挽救收视,《天天向上》不得不利用明星博热度,只是饮鸩止渴,可解一时之需,长此以往,只会反噬自我。

四、播出时间段影响

看得出来,汪涵等人都在尽力回归初心,像前几期的消防员专题。

可《天天向上》的播出时间段真的不可,星期天晚上10点,学生党和上班族都熬不了那么久,真能坚持看完的,应该是真爱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么多年来,从星期五的晚上八点到十点,再到周日晚十点,《天天向上》播出时段的调整受收视率下滑的影响,也与电视台的创新分不开,《天天向上》要给《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向往的生活》让路。

现在看来,《天天向上》回到周五晚八点的概率极小,毕竟《乘风破浪的姐姐》又来了。

结语

作为《天天向上》的忠实观众,虽然不想承认这档节目没落的事实,但还是想感叹一句:“以前的《天天向上》真的好看!”,至于它能否焕发新的春天,就随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