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史前的先民们都是居住在天然的洞穴里,如著名的“山顶洞人”、“北京人”。直到步入新石器时期,史前的先民们才懂得了自己动手建造房屋。在新石器时期的众多考古遗址中发现了不少当时的房屋遗迹,在年代较早的遗址中犹以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房屋”及半坡遗址的“半穴居式房屋”最为典型与突出。这两处遗址的年代相近,又正好一南一北,拿出来做个比较刚刚好。

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房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干栏式建筑的特点是有架空的基座。与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在河姆渡遗址之后,在江苏的吴江梅堰、浙江吴兴钱山漾、四川成都十二桥等遗址中都发现了干栏式建筑遗迹。直到如今,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仍在使用这样的建筑结构。就是现在的南方很多住楼的一层也都是不住人的。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干栏式房屋是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最早的木构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房屋的基座一般高约80厘米-100厘米,由一排排的桩木支起,聪明的河姆渡人还会使用天然的“Y”形桩木做桩木,上端的开叉正好可以将两处的木板连接起来,再在桩木上架设木板,这就是房屋的地面啦。所以,桩木的承重能力非常重要。河姆渡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经过不断的改良,到了后期,河姆渡人已经学会先挖柱洞,然后在柱洞中加入“红烧土(泥土中混有木枝等杂物,用火烘烧成红色的土)”、黏土、碎陶片等来加固,“柱础”由此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房屋之所以闻名于世,还在于遗址中出土的上百件带榫卯的木构件。这些榫卯虽然表层有些粗糙,但是结构科学、制作精确。有梁头榫、燕尾榫、柱脚榫、双叉榫等等,其中,有两件榫头符合长宽4:1的比例,符合受力原理,就是后世所谓的“经验截面”。不过,在当时也只有垂直相交的节点才可以使用榫卯工艺,复杂的木架相接处还是得用捆扎的方法。根据承重木桩的间距,考古学家认定当时的房屋是分间的,一般一间在2.6米-3米,最宽的一间为4米,很可能是氏族活动的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榫卯

河姆渡人已经会编织席子,这些席子被用来遮盖屋顶、铺在地面上以及房间内的隔断。河姆渡人还很注重室内装修,在进出口及室内中柱等构件上雕刻花纹,在室内的门框或屋脊上悬挂精美“蝶形器”。蝶形器因外形像蝴蝶的翅膀而得名,上有精美得到“双鸟朝阳图”。显示出了河姆渡人高超的审美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较于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半坡遗址的半穴居式房屋装饰更简单。但整体来说,半坡遗址得到房屋更有氏族部落的特征,房屋中体现出来的等级特征十分明显。

半坡遗址的“半穴居式”房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半坡遗址的房屋布局是“向心”的,即一座大型房屋位于中心处,有160平方米,在其周围分布着中小型房屋,一般在10平方米-20平方米,并且这些房屋的门口都是朝着中心广场的。中心处的大型房屋“C”位特征明显。这与河姆渡的房屋排布是明显不同的。

并且,与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的架空房基正好相反。半穴居式房屋的房基是向地下延伸的,也就是说它是凹进去的,挖洞以为墙,古洞穴的特征明显。在地面架设树木、铺上枝叶、糊上泥巴为屋顶,屋顶一般为“人字形”的两面坡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方房子

半坡人也懂得使用“红烧土”,不过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潮。毕竟他们是直接生活在土层上的。半坡遗址中的半穴居房屋还有方房子与圆房子之分,方房子的门道是向外的,而圆房子则是向内的。可不要小看这样的门道设计,这样的门道设计能减小风雪对房屋内部的冲击,传统意义上的“门厅”很可能由此而来,并且,由于它还有阻断的作用, 隔墙左右形成两间,就是一明两暗的形式。我国传统的前堂后室、一明两暗的建筑风格,或许,其源头就在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圆房子

有意思的是考古专家还在一处房屋内发现了“土炕”。在这间房屋中有一高差在一米左右的两个土层,高起的那个土层表面坚硬、光洁,很像是后来的土炕。半坡的先民在房屋内设有烘烤食物的坑灶,屋顶处有天窗,用来通风、排烟及采光。半坡先民也会进行简单的室内装修,主要是对墙壁进行装饰。在姜寨遗址、宝鸡北首岭遗址就发现了许多墙壁、门窗的陶土残块,上有戳印出的各种简单的图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距离半坡遗址不足100千米的武功县游凤遗址出土的陶房屋模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姆渡遗址出土石锛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都是处于新石器时期,所以,他们在制作房屋构件时使用的工具都是石器。他们用磨制好的石器来砍树伐木,制作精细的房屋构件,虽然当时的石器工具已经被打磨得足够光滑,相较于金属工具还是差很多的,史前先民建造房屋的难度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始巢居

对比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房屋与半坡遗址的半穴居式房屋,干栏式房屋与更为原始的“巢居”相像。在早期,原始先民在结实的大树叉之间假设屋棚,这就是原始“巢居”,对于湿热多雨的南方来说,土地松软潮湿,居住在树上倒是能防潮,并且还能有效地避免野兽的突然袭击。而半穴居式房屋则是由更为原始的穴居发展而来。二者都是新石器时期典型的代表,既能在更早找到原型,又都被后世所继承。然而,无论是干栏式,还是半穴居式的房屋,都是以定居为前提的,它们的出现都是农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