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32人上楼,9700亩地“出手”——平原龙门街道军仓社区土地流转纪实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2020-05-29 13:25:16

5月28日,临近麦收,王金友去地里转得更勤了。越是丰收在望,他越不敢掉以轻心。800亩地逛下来,用了四十分钟。

王金友是平原县龙门街道堤上王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平原县鑫源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区经理”。之所以干劲这么足,是因为这片地的产量,跟他的收入直接挂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7年以来,包括堤上王村在内的11个村庄合村并居,5632人上楼,成为现在的军仓社区。“合村并居后,村民还是到自己经营的土地上更重,并居后的规模优势并没有发挥处理啊,还存在着集体经济薄弱、老百姓外出打工土地没人管、现代农业发展遇到瓶颈等问题。”龙门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东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门街道把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作为破题的关键,在前期陈庄、林庄、镰把张三个村试点开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基础上,探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的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7月14日,对堤上王村来说是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正式成立。村民以土地入股,村里以集体地和基础设施入股。“之前都是各种各家的,很多村民出去打工,地就交给村里老人打理。劳力不在家,10亩、8亩浇个地都很麻烦。”王金友说。

11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共整合土地9700亩,与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对接。社区党委成员带着村干部一起,对比、考察后,定下了与鑫源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鑫源合作社这方面的管理经验很丰富,最终谈下来的合作方式大家也比较满意。把土地交给他们,保证村民每亩地800元流转费的基础上,每年再进行二次分红。”王东说。

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鑫源合作社将流转来的土地划分为9个大区域、17个小区域,由村支部书记和“两委”成员全程参与大小区域的土地经营管理。“除了几个小村土地面积过小合并到别的区,一般都是本村书记负责本村原区域的土地管理。”王金友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企业按照经营管理效益对村干部进行考核,分为“固定增发管理费用”和“弹性领取绩效工资”两部分。“固定增发管理费用”按每月每亩1.5元计算,“弹性领取绩效工资”以小麦亩产900斤、玉米亩产1000斤为基数,增产部分按每斤0.1元为村干部发放绩效工资。

王东介绍,这两项收入标准的确定,都是请村干部、农业经营管理团队和群众代表共同协商确定的。村干部的收入高了群众不接受,低了村干部没动力。

龙门街道人大工委主任辛艳丽算了笔账,以每名支部书记管理1000亩土地算,每年管理费就是1.8万元。当地小麦亩产在1100斤到1200斤左右,玉米亩产在1300斤到1400斤左右。增产部分按400斤来算的话,绩效工资就是4万元。一年下来,村干部光当“大区经理”的收入就有5.8万元。

“加上村干部在村里任职正常的待遇补贴,三项收入叠加,大幅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使村干部成为具有吸引力的职业,成为提高村干部积极性的直接动力。”王东说。

当上“大区经理”,王金友有动力也有压力。“农忙时有些环节合作社统一做,有时候需要大区经理自己做。比如收粮的时候,合作社的机械忙不过来了,就得我们自己找作业队来。浇地的时候,现在小农水还没安完,地远的地方就得我们找人,不停倒水浇地。先垫付,之后再按统一市场价报销。总之就是保住粮食不能减产,还得增收。”王金友说。

两天前,根据社区与合作社的土地流转合同,这一季的流转费已经打到了村里的账上。王金友在地里转了一遭,看着麦子没什么问题,骑上电动车直奔社区。他要跟社区党委和“大区经理”们一起,商量下哪天给村民发钱。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戎宁 通讯员 张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