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绪哪能平静下来,纷纷慷慨激昂想要上阵杀敌。在皇宫辞别皇帝之后,将军们便手执兵符向前线飞奔而去;他们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看到如此画面,我不自觉地在想,情愿去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在这里一事无成。

自古以来,虽然受到孔子“学而优则仕”的影响,读书人越来越多甚至成为一个阶层,读书人也成了令人羡慕的职业。读书人常常被看成是清高孤傲的,但其实,读书人也是自卑的,并且这种自卑骨子里的。

原因是,中国历史上,读书人被看重的时代并不多。

秦始皇要“焚书坑儒”,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看起来是对儒生的褒扬和支持,实际上是将他们当作执政的工具罢了,就更不用提同时代被大家的非儒家的书生了。

三国时期读书人只能成为谋臣,主子不喜欢你了,随时可以远离你,甚至是自己就会读书写诗的曹操,也要把杨修删掉,理由只是因为其比自己聪明。晋代陶渊明由于官场失意,才愤然辞职回家耕地,即使自己“草盛豆苗稀”,也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

即使在文化光芒万丈的盛唐,杨炯也依然感慨“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而李贺也说过“男儿何不带吴钩,若个书生万户侯。”而李白则嘴上倔强说什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其实心里很虚。杜甫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整个人变成一个借酒浇愁愁更愁的瘾君子了。连后来封侯的高适也要说“方知一杯酒,犹胜百家书”。这其中最绝望的莫过于柳宗元,他遇到点挫折就“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副全世界都抛弃了他一样的自怨自艾起来。韩愈也好不到哪里去,“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连身后事都想到了。

宋代文人治国,地位会相对高一些。但即便如此,那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也是空有一腔热血,庆历新政也是半路夭折。就连励精图治一心为民的王安也被污蔑为是“獾子精”转世。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苏轼则要么在被贬,要么在被贬的路上。

元代就更不把文人当人了。整个汉人都是奴隶,文人更沦为三教九流中的最下流了。

明代朱元璋则是一边知道文人重要,一边又在想法设法给文人带上枷锁,让他们跪着唱赞歌。

清代读书人就更难了。文字狱一起接着一起,因为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就被砍头,这实在是惨绝人寰。虽然乾隆帝喜欢舞文弄墨,一个人就写了4万多首诗。也难怪清朝诗人黄景仁会说,“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他好像在说,看吧,读书果然没有用。

民国虽然文人俸禄高赚得多,但国民党也动不动就弄个黑名单白名单要追捕你。让读书人颠沛流离四处逃难。

当然,也有乐观的。比如王勃就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告诫我们不需太过悲伤。而豪迈乐观的刘禹锡就更加从容,“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面对挫折,他居然还能唱起歌来,实在叫人佩服不已。或许在他们看来,读书人迟早会“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但大多数情况下,文人是不受重视的。

更奇怪的是不仅别人看不起文人,就连文人自己也看不起自己。曹植就说“文人相轻,自古皆然”。但其实我觉得这要分情况。当文人们人生得意时,才会互相看不起,觉得别人都是垃圾,只有自己最牛逼。当读书人失意时,其实是自顾不暇的。

其实,虽然读书人的地位一直不怎么高。也可能真的无法成为王侯将相,过上荣华富贵,光宗耀祖的日子。但读书人却也大可不必过分自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只要放平心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了。能够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至少不给这个社会添乱,顺便还能自得其乐,也未尝不好。且看那些王侯将相,虽然富贵荣华,但大多都是刀口舔血,即使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也常常如坐针毡,那样的日子就真的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