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黑龙江“4岁女童”遭虐打事件,随着女童抚养权的变更,“责权问题”彻底厘清。虽然,媒体在报道中,提到生母在“变更女童抚养权”时曾提起诉讼。但是,就案情的发展来看,“生父别无选择,生母也别无选择”。毕竟,于情于理,女童也不再适合跟着生父继续生活。

只是,对于女童和她的生母而言,接下来的“生活考验”却依然十分严峻。当下来讲,女童的救治是最大的问题,并且还涉及巨额的费用,“救治结果”当然也并不乐观。于此,对于女童抚养权的变更,某种程度上只是女童逃离生父魔抓的过程,并没有彻底逃离人生困境。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她的生母也会很难再步入婚姻。不得不说,所谓的事情向好,也只是基于过去的惨烈而言的。真正回到生活本身,母女俩需要面对的困难还很多。虽然,基于“同情心”来讲,她们应该被社会保护,被周邻关爱。可是,回到真实的世界里,偏见才是主流,风凉话最常见。

因为,谁都清楚,离过婚的女人,再带着一个被虐打成疾的女儿意味着什么。起码,就俗世的婚恋市场来看,这样的“组合”很不受欢迎。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世俗的婚姻本就讲究“匹配度”。并且,“匹配度”中更强调女性要无婚史,甚至,就算有婚史,也要不带孩子进入新的家庭。

很多人,觉得这太过现实,可是,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来讲,“现实比爱情”确实重要很多。所以,我们才能在可触的图景中,看到“美女被猪拱”,“帅哥倒插门”。当然,我们也并不排除,这些“反差组合”中存在爱情的可能性。但是,总不那么乐观。

所以,回到“黑龙江受虐女童抚养权变更”的问题上,母女俩未来的生计,可能才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对于女童的母亲来讲,也并不是“金领女性”。所以,仅凭一己之力,既要治病,又要维持生活,基本上不太现实。当然,作为社会性的救助行为,也只是暂时性的,只能解一时之渴。

女童的母亲再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自己的抚养压力。但是,对于女童的处境来讲,可能会再次陷入的灰暗的境遇。因为,都说找个好人嫁,可是好人不见得都喜欢当“接盘侠”。所以,要想找到“接盘侠”,女童的生母就需要牺牲自己,找比“自己条件”差的人结婚。

于此,在一定程度上,女童的生母变更抚养权,就意味着她的人生轨迹将会被彻底改变。因为,女儿还小,又要照顾女儿,又要挣钱养家,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于一般收入的女性而言)。当然,如果女童的姥姥姥爷能出手帮忙照顾,也算比较好的结局。

但是,作为孩子来讲,总需要陪伴,总需要受教育,仅靠老人照顾,也只能解决吃喝问题。不得不说,“父母离婚”孩子,受伤的总是孩子。于此而言,女童的灰暗人生,不只是结束生父继母虐待就能终结,她需要面对的残酷生活,可能正向她逐步涌来。当然,这还是建立在她没有“后遗症”的基础上。

如果,女童留下“后遗症” ,那么作为生母来讲,再婚的难度可能就更大。因为,比起“接盘”健康的孩子,“接盘”有残疾的孩子,可能更让未来的丈夫难以接受。这在世俗婚恋秩序中,基本上是不多见的。尤其,女童被虐的事情,已经成为公共议题,这就更加难以隐瞒。

所以,有时候在看待悲剧时,可能更需要建立连续性。只有如此,才能“看见”更为残酷的罪恶。说到底,她的生父和继母不只是把她打伤致残,更为可恶的是,把她的人生轨迹一并撕碎,让她无法再按照大多数孩子的模样,继续长大。

基于这样的存在,对于生父和继母的量刑上,也应该更重一些。要不然,就算可以交代“公众的正义”,不见得可以交代“女童的悲剧”。当然,我们也并非在渲染悲剧的苦涩,而是基于孩子的成长可能性,在剖析其中的不容易和可能面对的阻力。

要知道,“公共性的宽容”更强调“正确性”,而“私人性的宽容”更强调“现实性”。说到底,前者谈道义,后者谈金钱。于此,出现分歧也是可预料的事情。当然,这里的“谈金钱”更强调生活的成本。所以,也就能理解,为何富人的再婚阻力往往很低,是因为他(她)们根本不用考虑基本的生活问题,只要感情到位,利益到位就可以。

然而,大多数人的婚姻离散成本还是很高的。不仅可能影响孩子的成长轨迹,同时也会导致自己的社会性评价大幅度的降低。因为,婚恋秩序的根本属性是利益性的,道德性只是表面标签。所以,出现离散的时候,很容易不讲道德,只谈利益。

至于孩子来讲,如果父母之间基本的情义都不讲,那么孩子自然会受到伤害。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国内的婚姻认知中,离婚不仅意味着家庭的离散,同时,也意味着关系的离散。很少有夫妇离婚后,还能为孩子坐在一起吃顿饭。所以,孩子受到伤害,自然也就不足为奇。

另外,女童所获得的公共性“宽容和同情”,也仅限于“女童被虐事件”当中。但凡,她回到具体的生活中,她和她的母亲必将会活得很维艰。所以,如何能让公共性的“宽容和同情”持续发光发热,这也是需要解决的社会性问题。

只是目前来讲,类似的事情,只是在“媒体公审”的阶段,能受到极大的关注。但凡,“舆论热度”平缓后,就很难被人们继续关注。至于,救助的事情可能就更难继续维持。所以,很多时候,人们误以为“讨回公道”,“实现正义”,就以为一切完满。

可事实上,一切才刚刚开始。就如女童和母亲,虽然从法理上,道德上获得阶段性的胜利。但是,未来的生活要想获胜,却变得不再那么容易。至于,她的爷爷和奶奶,除却自责还是自责。毕竟孙女跟自己的缘分已尽,儿子和“新儿媳”将面临牢狱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