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然牡蛎礁分布及现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牡蛎礁 (图源:Ian McLeod)

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85%的牡蛎礁已经退化消失,而我国的状况也不容乐观,历史上我国沿海应有着丰富的牡蛎礁资源,然而受过度采捕、水体污染、海岸带开发等因素影响,牡蛎礁这一海岸带栖息地也面临危机。但由于缺乏系统性调查和数据,国内牡蛎礁的分布、现状和受威胁程度多处于未知状态,这对牡蛎礁资源的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利用造成了很大困难。开展国内牡蛎礁现状调查、开发修复技术、开展修复项目试点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将极大促进这一宝贵资源的全球保护与修复。

国内天然牡蛎礁分布

牡蛎礁(oyster reef)是由大量牡蛎固着生长于硬底物表面所形成的一种生物礁, 它广泛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河口和滨海区;除为人类提供鲜活牡蛎以供食用外, 牡蛎礁还具有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与服务价值,包括净化水体、提供栖息地、防止岸线侵蚀等(Jackson et al, 2001;全为民等,2006)。

牡蛎礁作为重要的海岸带栖息地之一,在我国温带和亚热带海区的潮间带和浅水潮下带有着广泛分布。由于国内对牡蛎礁的关注较少、文献资料有限、科学研究相对缺乏,根据有限的相关文献资料,我国现已知的牡蛎礁主要分布于天津大神堂(房恩军等,2007)、江苏小庙洪(张忍顺等,2004a;全为民等,2012,2016)、山东莱州湾(耿秀山等,1991)、福建深沪湾和金门(俞鸣同等,2001;姚庆元,1985)。

然而,随着近年与国内专家的交流和访谈,从渤海湾到南海应均有牡蛎礁分布,但多数礁体的分布和生存现状不明,亟需开展生态现状调查及评估。特别是为牡蛎养殖长期供苗的天然牡蛎苗种区,作为重要的牡蛎栖息地,区域内极大可能也分布着一定规模的天然牡蛎礁,如广西钦州、福建莆田、广东台山、广东珠海、广东湛江等地(李辉尚等,2017)。

中国牡蛎栖息地分布(图源:TNC)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西钦州牡蛎养殖 (图源:http://www.qzlof.icoc.cc/h-nd-946.html)

国内部分天然牡蛎礁生存现状

牡蛎礁是全球退化最严重的海洋栖息地之一,中国也不例外(Beck等,2011)。2000年以后,相关部门对天津大神堂(范昌福等,2010;孙万胜等,2014)和江苏小庙洪牡蛎礁(张忍顺等,2004a;全为民等,2012,2016)的生存现状开展过几次调查。2000年初和2013年的调查结果对比显示,受海岸带开发、过度捕捞、水体污染等影响,过去10年间这两处牡蛎礁均呈现出明显的退化趋势。下文将对天津大神堂、江苏小庙洪、山东莱州湾的天然牡蛎礁进行分别介绍:

全球牡蛎礁生存状况评估(图源:Beck等,2011)

1. 天津大神堂牡蛎礁(郭占峰,2003; 房恩军等,2004;房恩军等,2007;范昌福等,2010; 孙万胜等,2014;殷小亚等,2015)

大神堂牡蛎礁现存于天津大神堂村以南5m水深处的潮下带海域内,主要由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构成。这片海区曾是重要的贝类栖息地,除牡蛎外,历史上也有着丰富的扇贝、毛蚶等贝类资源,一直是当地渔民赖以为生的贝类渔场。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高强度、规模化地采捕,扇贝和海螺等贝类资源日渐枯竭。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牡蛎开始成为主要的采捕对象。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2006年间通过拖网累计采捕的牡蛎量达10万吨。

受长期拖网捕捞、海岸带开发的主要影响,这片牡蛎栖息地严重退化,面积从2000年初的35km到2007年已不足30km。2006年和2013年对牡蛎礁进行的水下声呐调查显示,保存良好的礁体面积也从3km减少至0.6km。为限制海洋开发活动对大神堂牡蛎礁的影响,2012年12月原国家海洋局批准建立了天津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

2. 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张忍顺等,2004a;张忍顺等,2004b;全为民等,2012,2016)

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位于江苏省海门市东灶港小庙洪海域,是我国现已知仅存的面积最大的潮间带天然牡蛎礁。蛎岈山牡蛎礁区总面积3.55km,礁体由2种牡蛎组成且分层明显,暴露出的礁体剖面显示,礁体下部为近江牡蛎(C. ariakensis),壳高约10-15cm,礁体表面为一层活的熊本牡蛎(C. sikamea),壳高约3-5cm。

2013年的调查显示,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由750个潮间带礁体斑块组成,礁体总面积约为20万m;与2003年相比,牡蛎礁面积约下降了38.8%(全为民等,2016)。牡蛎礁退化的重要原因是受到海洋开发活动导致的海域环境发生变化和泥沙淤积。2006年,为保护牡蛎礁资源,原国家海洋局批准建立了江苏海门蛎蚜山牡蛎礁海洋特别保护区(2012年更名为江苏海门蛎蚜山国家级海洋公园)。

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图源:刘青)

3. 山东莱州湾牡蛎礁

据文献记载,山东莱州湾内有4处河口发育有牡蛎礁,其中以淄脉沟口和小清河口的牡蛎礁规模最大,由长牡蛎(C.gigas)和近江牡蛎(C.ariakensis)构成。然而,20世纪60年代前期至80年代,受黄河入海口泥沙扩散和平均海面升降变化的主要影响,以及过度捕捞和水体污染的近一步影响,两河口牡蛎礁不断向海延伸生长的同时,向河口侧的牡蛎礁也在逐渐死亡。20世纪80年中后期的调查显示,淄脉沟口死亡礁体面积约0.89km,仅在向海最外侧存活有0.17km牡蛎礁;小清河口存活的礁体面积为0.2km。近30年由于缺乏系统性调查,莱州湾内牡蛎礁的生存现状尚不清楚。

近几年,天津大神堂和江苏小庙洪等地利用牡蛎壳包开展了一些修复行动(水产养殖网;全为民等,2017),但长期修复效果未见后续评估研究。

历史上我国有着丰富的牡蛎礁,为我国水产品和渔业提供了重要的自然资源,由于牡蛎礁多分布在水深不超过5米的近岸,这些地方也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区域,很多牡蛎礁都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由于缺乏系统性的调查,国内牡蛎礁的分布、现状和受威胁程度均是未知状态,这对相关政府部门对这一宝贵资源进行保护、修复和可持续利用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从国际研究来讲,例如美国和澳大利亚,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牡蛎礁调查、修复技术、牡蛎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我们可以在充分借鉴这些国际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开展我国自己的牡蛎礁现状调查和研究,并对受损的牡蛎礁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充分发挥牡蛎礁在净化水体、养护渔业资源和防护海岸带上的生态效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切萨皮克湾哈里斯溪内修复的牡蛎礁(图源:NOAA切萨皮克湾办公室)

除为人类提供鲜活牡蛎以供食用外, 牡蛎礁还具有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与服务价值。

摄影:2011 Beth Maynor Young

牡蛎礁生态修复技术

天津汉沽大神堂海域投放牡蛎壳包,修复牡蛎礁(来源:水产养殖网)

引言

为促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技术交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会同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在中国渔业政务网等媒体上,就产卵场修复、栖息地修复、增殖放流、生态净水、鱼道构建、外来水生物种防控等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技术开展宣传。欢迎社会各界人士留言提出宝贵意见,也欢迎推荐各类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新技术和新模式。

技术概要

(一)工作背景。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入海污染物总量不断增加,围填海工程占用近海栖息地,造成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特别是部分河口、港湾等近岸海域,来水量大、水体浑浊且富营养化严重,缺乏有效环境治理方式。同时我国近岸海域天然牡蛎礁面积快速减少,生态功能退化。牡蛎礁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当前形势下开展牡蛎礁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对于修复和保护海域生态环境、加强渔业资源养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技术原理。牡蛎礁的生态修复需要了解拟修复区的环境特征、牡蛎物种、牡蛎礁历史分布和现状、限制牡蛎礁自然恢复或牡蛎种群生长的威胁因素。通常,限制牡蛎礁自然恢复的原因是缺乏牡蛎补充量、缺乏礁体底质物以及病害发生,或者以上原因同时存在,可通过移植牡蛎幼苗或成体、构建礁体底质结构、识别和应对当地牡蛎病害问题,来修复牡蛎礁。

(三)技术方法。通常要进行牡蛎礁修复规划,开展可行性调研,根据相关调查结果、修复目的以及社会因素等设定修复目标、策略、方案,修复选址可利用或参考栖息地适宜性指数这一工具。具体修复方法:1.针对补充量受限,常用方法是移植育苗场生产的附壳幼体,或使用附着基收集的野生幼苗。2.针对底质物受限,需要构建礁体结构,根据相关因素及总体可行性确定礁体投放具体选址,材料选择要考虑补充量、修复区环境特征、修复目的、材料成本、修复区功能定位等因素。3.如果病害已出现于拟修复区,可采取被动地让牡蛎带病生存或主动地移植抗病牡蛎来应对。此外,项目实施还需要主动识别潜在的生物安全和病害风险,避免引入外来物种和病害。

(四)工作成效。目前大自然保护协会已在全球200个位点开展以牡蛎礁为主的贝类礁体修复项目,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2011-2015年间,美国切萨皮克湾哈里斯溪支流开展了全球最大的牡蛎礁修复项目。通过政府、科研和公益组织合作,投放20万m3底质物、移植25亿只附壳幼体,成功修复了142公顷牡蛎礁。2017 年底的监测显示,75%的礁体上牡蛎密度达到50个/m2,生物量(干重)达到50g/m2。模型估算,支流内的牡蛎礁每年可清除 46650 kg氮和 2140 kg磷,每年创造300万美元的生态价值,每年渔业总产出增加2300万美元。

(五)适用范围。该技术可应用于牡蛎礁退化或历史上有牡蛎礁分布的海域,以及适宜恢复牡蛎礁的海域。

(六)应用前景。该技术可在海洋牧场建设、牡蛎水产种质资源修复、渔业资源养护、河口生态环境治理以及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中推广应用。特别是河口、港湾等水域环境污染的问题较为突出区域,牡蛎礁所发挥的过滤水体、移除水体氮的生态功能,将为近岸海域的水质改善起到促进作用。

(七)相关建议。1.开展各海区沿岸牡蛎礁的系统性调查,查清其分布、生存现状、受威胁状况、利用情况;2.加强我国牡蛎礁的生态学研究,了解其面积大小、环境条件、物种组成、生态群落、威胁因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3.试点示范牡蛎礁生态修复技术,总结国内经验,建立我国牡蛎礁生态修复技术,以便大面积推广应用;4.探索其他形成栖息地的贝类礁体(贻贝)生态修复技术。

—END—

信息来源:中国水产;农业农村部官网

相关参考略

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海洋知圈编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