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魏晋时代

如果我们单独提到曹魏时代与两晋时期,似乎除了各自的光环以外,也没什么稀奇之处。但是如果把这两个时代连起来,仔细的去读去看,你就会发现,魏晋文化艺术圈的形成是存在着极强的内在联系的。也许是就是因为这种极强的内在联系,才让后人把这两个时代并称为“魏晋时代”。并大加赞赏。随着这个时代的诞生、发展和结束,一个在文化艺术上光照千古的概念应运而生:那就是“魏晋风度”。

为什么要去怀念这个时代呢?总结起来就是:虚君共和时代的萌芽期,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其次是儒学体系的崩溃,以嵇康为首,提出了著名的“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自由口号。那么这个时代的文人和贵族们也随即以率性和旷达的言行引领着这个时代的风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顾恺之绘画

有人恨这个时代,因为这个时代政治黑暗,社会痛苦,礼崩乐毁,文人放荡不羁,漫游山水,以至于清谈误国。当然也有很多人喜欢这个时期,因为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精神极度自由,极度解放,最富于智慧,也是文化艺术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魏晋文人,风神潇洒,以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表里澄澈空明。这才是对魏晋之人最贴切的形容。他们以洒脱的言行,美好的人格,做了一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具个人魅力的心灵远行。洞察心性之美,发现自然美之妙。这些状态,都极大的影响和引领了后来书法艺术的发展。

公元420年,北府兵首领刘裕夺取司马家江山,并对文人阶层进行全面打击,恢复儒家的正统地位,433年,以谢灵运被杀为标志,魏晋风度彻底被熄灭。虽然后世有唐宋的开放气象,但是背后或多或少的都有一条无形的儒家锁链在紧紧的束缚着中华文明。

宏观的影响我们暂且不提,仅从从文学艺术这个角度,我们要向这个时代致敬,并深深怀念。

王羲之-二谢帖

无奈的文人隐逸,无意中成就书法的自然态

魏晋时期的文人,大部分都因为时局的动乱和政治的原因,不愿意久居官场,所以大部分文人都选择了隐居山林,纵情自然山水。这也许是一种无奈之下的选择吧。但就是因为这种隐逸的行为,极大的促进了文学与书画艺术的大发展。虽然属于无意,但是也一种必然。

在晋人的心目中,如果没有欣赏山水与自然之美的心灵,是不会出现好的作品的。他们爱慕山水促进文艺发展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心灵(自由之虚)-山水(自由之实)-心灵(超脱之虚,也就是玄远的境界)。下面的一则关于“书圣”王羲之书法换白鹅的故事足可以证明这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羲之-黄庭经

世人皆知王羲之书法的精妙,也知晓他喜欢白鹅。有一日,王羲之坐船路过山阴县一带,有一位道士闻讯后,把他那一群鹅赶往王羲之经过的地方。王羲之看到河里,游着的一群白鹅,两掌拨水,,羽毛白净,形态优美,心里特别喜欢,一直舍不得离开。道士看在眼里,便询问王羲之是否想把这些鹅带走。王羲之让道士出价。道士说:这么好的白鹅我是不卖的。不过先生您要是真喜欢,就给我写一本经书来换。王羲之一听,喜上眉梢,马上应允下来,当即兴致勃勃地用了半天时间写好一卷《黄庭经》交给道士。道士如获至宝,立即将白鹅装在笼子里,让王羲之随船带走。这就是人们后来传颂的“书成换白鹅”的故事。

那么道士的这本《黄庭经》也有幸被后人刻在石碑上,并传了下来,效果最精致的当属宋拓本《黄庭经》了。从这本小楷作品中的每一个字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功力之深厚,每一个字都有不同的形态,整体则充满了近乎自然的“拙朴”之态,笔法内擫,含蓄圆润,充满了十足的文雅气息,是书法历史上小楷的经典之作。

王羲之-黄庭经

个人主义的出现与个性书风的形成

在这里提到了个人主义,其实我想说的就是魏晋这个时期之下的一种文人风骨。具体来说就是:名士的率真旷达,脱俗,珍重自我和爱惜个性以及对内心和自然的自由仰慕。所以,这种状态也慢慢的形成了一种所谓的“个人主义”,这也是那个时代文人思辨的一种潮流。而这种精神状态,恰恰是我们这个精神浮躁、物质至上的时代所缺乏的。也正是这种时代的精神风骨,逐渐的被文人们不断的融合进文艺作品中,尤其是书法,渐渐的形成了特有的时代个性书风。这种风格被后世的隋唐及两宋高度认可,并被后人们称为“魏晋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