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囧囧妈育儿(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版权,欢迎家长们转载分享)

今年春节和老公一起会下乡老家过年,面对众多的亲戚,老公都非常的热忱,相处得其乐融融。但唯独对他的一个堂妹比较疏离冷淡。

按理说,在这些亲戚里,堂妹算是血缘最近的了,更何况两家还是邻居,老公为何对堂妹是这样的态度呢?忍不住问了老公,他的回答让我一时间竟不知道该如何评判。

老公说,因为他和堂妹年龄就差一岁,两家又是邻居,堂妹便经常来家里玩。每次堂妹来家里,父母总是直接把自己手上的玩具直接拿给堂妹。

当时物资还比较匮乏的乡下,能有自己喜爱的一件玩具已经很难得了,还要被父母强制让给堂妹玩,他心里一直以来都感到非常的不甘。堂妹仗着有大人们的庇护,让老公看到堂妹只想远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哪怕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他说那种缺失感以及被剥削的感觉还是一直存在。可能不少家长都觉得孩子还小,不懂得“所有权”的概念,比起自私,更应该尽快学会分享。

其实孩子在2岁左右就已经有了“所有权”的概念,已经能够意识到哪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在表达时,也开始喜欢强调“我”,这就是物权意识逐渐发展起来的过程。

如果这时候,家长们强制剥夺孩子、或者无视孩子的物权意识,那么,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有很大的弊端的。

一、“物权意识”得不到保护的孩子,会对心理产生哪些影响?

1、影响孩子的自尊、自主

可能在很多家长眼里,孩子的许多举动看起来有些“自私”,便急忙强制矫正,要求孩子必须学会分享。殊不知,家长们以自己的标准给孩子乱贴标签才是最大的伤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物权意识处于敏感期的孩子来说,许多陪伴自己的东西都是让孩子构建自我世界的桥梁,同时也是孩子内心安全感的寄托。而在没有征得他们同意的情况下,直接将这些东西转送他人,这便是侵犯了孩子的安全感以及自我意识。

这样无意中、持续性的侵犯孩子的安全感以及自我意识,将降低孩子对家长们的信任,觉得自己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自尊也受到伤害。

2、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

当孩子被迫进行分享,这其实是一个牺牲自我的需求而最终达成的妥协,这很容易让孩子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的需求是不重要的,让孩子在预估自己的自我价值时会产生偏差,觉得自己的自我价值是很低的。

长期以往,将让孩子在与他人交往时,容易变成讨好型人格,误认为只有顺从和讨好别人,自己才会被别人认可。

家长们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教导,让他们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成长空间以及人际交往的空间,自己实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孩子会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很多孩子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完全不管这个东西是不是属于自己的,都直接抢过来,这边很容易引起与其他人的冲突。这便是因为孩子没有物权意识,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分不清到底哪些属于自己,哪些属于别人。

家长们一定要引导孩子有自己的物权意识,才能让孩子懂得分辨“我的”、“他的”。

我国著名的育儿专家海兰老师曾说过:“如果孩子的物权感没能得到满足,这时,强迫他去分享,这对他而言,无疑是一种伤害。所以,在教育孩子分享之前,应该先满足他。”

所以,要教会孩子分享,首先应该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让孩子拥有足够的安全感,才能心甘情愿的与他人分享。

家长们要学会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东西以及属于自己的权利。以己度人,孩子才会懂得尊重他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保护孩子的“物权意识”,家长如何把握好家庭教育的“度”?

1、尊重孩子的物权,不可随意的处置孩子的东西

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家长们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物权,不可擅自做主,随意处置孩子的东西,甚至是未经孩子的同意便直接将孩子经常玩的玩具等送给他人。无论是分享给其他孩子玩耍或者直接送给其他孩子,都要以征得孩子同意为前提。

家长们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对自己的物品是有支配、使用的权利,也有义务保护、珍惜这些属于自己的物品。

2、引导孩子学会分辨物权的界限

当孩子开始有物权意识后,大约在2岁左右便已经开始了,此时家长们应该正确引导孩子学会分辨物权的界限,让他们知道哪些是自己的物品,哪些是别人的,还有可以共用的物品,这些都是必须要能区分的。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利,不会侵害到他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长们在分享这个事情上,一定要给孩子一定的学习时间以及空间,能更加地清楚自己与他人的区别,明白自己的物权是什么。

3、与孩子之间订立规则

家长们为了能规范孩子,必须与孩子订立规则,当然,这个订立的过程必须与孩子一起商定,尊重孩子的想法。比如“借”、“还”的规则,让孩子知道分享并不等于失去,只是一种互换,是一种“轮流”使用的概念。

无规矩不成方圆,订立规则约束孩子,但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须征得孩子的同意。

对于孩子来说,弄清楚所有权的问题,培养他们能拥有物权意识,分清“我的”、“他的”。并且,自己对自己的物品拥有分配权、使用权,同时需要履行对自己的物品进行管理的义务,自己的这些权利是应该受到尊重的。这些都是孩子必须学会并拥有的意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孩子对自己的所有物有安全感,并且了解关于物权的界限在哪里,引导孩子学会以己度人,像自己的所有权需要得到尊重那样,尊重他人的所有权,让孩子心甘情愿,充满愉悦与满足感的分享自己的物品。

平时你在教育孩子关于分享这件事情时,都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引导呢?关于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你有没有更好地方式、方法?欢迎分享你的故事,我们一起探讨!